构建自主课堂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构建自主课堂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师:病句就是文不从,字不顺。我们先看否定式病句,双重否定就是肯定,如数学的正负数运算一样,正正得正,负负得正,而正负正得负,修改病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重要的是找出句子中的否定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下面三个句子(屏幕显示) 1、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2、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能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生答:第一句的否定词有“不能”“否认”“不是”………………

师:对,这个同学很快地找到了句子中的三个否定词,很好,原句的意思是: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这与现实不相符。那么同学们请看第二句。 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极高,举手的学生很多,

生:第二句否定词有“缺乏”“不足”“不当”。第三句错在“防止”“不在发生”相矛盾。 师:看来同学们很聪明,下面请你们来当小医生!诊断下面的几个句子。(幻灯显示) 学生争先恐后地找出了句子中的否定词,并诊断出病因,老师引导学生修改病句,并总结修改病句的小诀窍。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感,积极性很高,大家各抒己见。于是课堂掀起了第一次高潮,可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兴致也极高。细细地看看修改病句的小诀窍,如同老师给了学生一根测量病句的尺子(修改病句的小诀窍),学生拿着这把尺子去诊断句子,并在练习中获得成就感。这些练习题跟所讲的例子句式都是一样的,而且病因也同样。老师在设计这些选择题可谓独具精心,句子也受到了范围限制,使学生产生“跳蚤心理”,表面上看学生是可能自由的,但那绝对是有限的自由,学生可以不加思索,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

看整堂课,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真正自主提出来的,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根本不会,二是学生早已学会。老师也未针对教学内容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屏幕完全替代了板书,课堂沦落成为“一言谈”。教师提出问题,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学生正想阐述理由时,教师又把话接过去自己分析起来,这样引导学生根本不带启发性,有点越俎代庖的意味,导致学生极其被动,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的。课后我问过一些学生,感觉效果蛮不错,学生对谢老师的这堂课评价极高。事后,我拿出一些常见的病句让他们修改,有些学生却无从下笔。修改病句的小诀窍,都是谢老师根据所举的例子量身打造的,学生在课堂中有什么会出错呢?一切早已在谢老师的预设并掌控之中了。把示范课上成表演课是一种教育的流行病,尽管有着生机勃勃的气氛,有着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但在骨子里仍然是一堂地地道道的表演课。我想,不必过分地看重课堂气氛,而忽略了课堂效果。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合宜性

1、活动环节,谢老师把学生分A组与B组,进行对抗赛。每组学生答对一题,加十分。 师:(幻灯显示题目)请A组回答,第一小题,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哪个同学来回答?(老师的话刚落,A组学生已七嘴八舌,有的选A、有的选B、有的选D) 生:(其实这名学生比较胆大,而且头脑灵活)我选B 师:对,给A组加10分。

(A组响起热烈的掌声,有的学生甚至站了起来,高声欢呼) 师:(幻灯显示题目)下面请B组回答。 生:(幻灯刚显示出来,后面的一个学生就站了起来)用响亮的声音回答,我选C 师:同学们,这个同学选对了吗?其实是选A,B组不加分。

(A、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学生认为,句子中有否定词“能不能“、“能否”认为这就是一个病句,当老师宣布正确答案时,该学生一片茫然。我认为老师要及时分析原因。)

9

体验语言正确是一种个人化的过程,以小组对抗这种类似比赛的形式,只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的对错关系不大。也许静悄悄的课堂,或把语句放在一更大语言环境中去才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小组活动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让学生有探讨的时间,有交流的空间。我们看谢老师的这堂课,进行小组对抗赛,没有明确的分工,答题的学生都是班级的几个精英,没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老师在向学生逼问一样,谁想答就谁答,根本体现不出师生、生生互动。表面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下面大部分的学生,如果自己组答对了,就一起欢呼;答错了,就一味叹息。大部分感兴趣的是味道,一味跟随风,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题上。

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就得启发学生去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练习中感悟,获得,然后再去实践,直到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就如谢老师这堂课,病句的修改,我们可以把病句放在大的语言环境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质疑、去思考、去讨论,给学生一个跳板,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这也就是学生自主。教师只不过是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引导,

2、自主需要培育,自主培育不仅要关注方法层面,还有关注情意层面。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情感与态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情感与态度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与态度。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呢?我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联系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情境。www.EDUZhAi.nEt中国教 育文→摘

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一直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过分地依赖教材,要看到每课的教育价值,注重个人的思考和体验,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比如,在教学“8的认识”时,可以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如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问题被一一解决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使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时,不但要赋予它一定的情境,而且要根据学生认识8的需要,丰富其内容,使学生能从听觉、视觉上感受8,初步建立数感。

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很可能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先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再帮助学生将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系统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深化,最终上升发展成为数学知识。

在教学“8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0-7各数,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对8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在引出课题之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老师知道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你们一定已经了解了不少有关8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介绍给大家?”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都希望表现自己。学生自己介绍的知识在后面的学习活动中被一一证实是正确的,于是他们会更加喜欢数学,更加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使知识得到了内化和升华。 三、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10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多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多于关注结果,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8的分解和组成时,采用让学生猜测的教学方式。先利用课件演示小猴子套圈的场景,然后演示小猴子要套的这8个圈,第一个没套中,第二个套中了。这时教师再提出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问题:“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小猴子要套的这8个圈可能套中几个?没套中几个?请你们前后四个人一组,猜一猜,看你们小组一共能猜出几种情况。” 经过实践,以“猜测小猴子套圈的结果”这种独特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组交流、动手验证等活动,学习8的分解和组成,不但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且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学生记忆8的分解和组成时,允许他们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让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得到不同的体验,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总之,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过程、方法的体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水乳交融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转变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做到“四个还给”和“五个注意”,即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师生互激、注意引导调控、注意宽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有效的自主教学一定是基于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了解上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展现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认识。 一、关注内心体验,引发独特见解 阅读是一种个体体验性的智力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沉浸在文本之中,自主感悟、自主体验,与作者、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对话,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与个性体验。

例如,教学《穷人》一课时,当读到桑娜抱回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忐忑不安的内心活动时,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倾听桑娜的心声。教师通过课件创设两个桑娜面对面的情景图,教师扮演桑娜甲,提出不同意抱回孩子的种种理由:“家里的生活已经够难的了,我为什么还要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丈夫会同意我这样做吗?他会揍我的。”学生扮演桑娜乙,说出抱回孩子的理由:“西蒙死了,留下的两个孩子无人照料,我怎能不管呢?”“虽然家里的生活已经很苦了,就是再难我也得收养这两个孩子。”“即使丈夫揍我一顿也无所谓。”这一活动情境的创设,架起了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体验其矛盾内心的同时,更被桑娜纯洁善良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将相和》一课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课文中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胸怀宽广。也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可这时,有一个男生却说秦王也有可取之处,全班哗然。这一观点也出乎老师的预料,有几个学生已在偷笑,大家不由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观点,而是鼓励他说出理由。有了老师的支持,这位同学更加自信,他说:“虽然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心,而想骗取和氏璧,但当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后,秦王没有杀掉蔺相如,说明他还有取信于天下的良知和志向,正因为如此,他才有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绩。”说毕,全班同学不由自主报以热烈的掌声。是啊,作为教师

11

应该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地思考、发现和表达。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无论他们的个性体验是多么地出人意料,甚至“荒唐”,教师都应该真诚地理解和鼓励,从而点燃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

二、注重以读为本,读出个性风采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促感悟,以读促积累,以读培养语感,以读表达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朗读训练这条主线,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例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当小树看到懒狮子整天懒洋洋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问他为什么不练功,懒狮子说:“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懒狮子的话学生有两种不同的读法:有的学生重读“才”,表现出懒狮子依赖父母、不想练功的思想;有的学生重读“那”,表现出练功十分辛苦、懒狮子不想吃苦的思想。再如,《丑小鸭》一课,当丑小鸭经历了各种苦难,终于变成白天鹅时,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同样,对这句话的朗读,学生也有不同的感情体验:有的学生把“啊”读成二声,表达出丑小鸭知道自己是白天鹅时吃惊、不敢相信的心情;也有的学生把“啊”读成四声,表现出丑小鸭知道自己是白天鹅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同样一句话,学生却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体验,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彰显出个性朗读的风彩。

三、设计开放问题,拓展联想空间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因此,教师应精心设置促进学生多向思维发展的问题,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一夜的工作》中,我曾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总理审阅稿子时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他想到了什么?”学完《丰碑》一课,让学生写碑文来抒写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敬仰之情。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

《荷花》一文中,作者以清新的笔触抒写对荷叶、荷花的喜爱。其中有描写荷叶的语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教师在学生朗读、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荷叶挨挨挤挤的,像(),又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想、畅谈:“像小青蛙的歌台,又像小鱼的凉伞;像小朋友的凉帽,可以遮阳、挡雨,又像一艘艘绿色的小船,带着小蚂蚁去旅行??” 开放的练习形式,必将带来多样化的学习成果,不仅是内容的相异,也有形式的不同,一幅画,一首小诗,一段乐曲??都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

四、关注个体差异,尊重自主选择

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全体,更要注意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学会选择,使学生在选择中发现,在选择中体验,在选择中创造,在选择中发展。

1.选择阅读材料。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点也不尽一致。教师可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如课前信息的搜集,文本中自己关注的语段,课外扩展阅读的材料等。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激励学生选择阅读内容,“你最希望老师哪个季节去小兴安岭呢?读读课文,根据你的兴趣提出建议,阐明理由”。这样一来,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读得更加专心认真,有的学生还边读边画,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2.选择学习方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