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 - 第三版 - - 杨光斌-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政治学导论 - 第三版 - - 杨光斌-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也都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不同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机构也有较大差别,直接导致人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的差异。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 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2. 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 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思考题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二、如何认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如何认识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四、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制度的维护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三篇 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政治组织和政治个人。上述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构成了政治全过程,即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与自上而下的政策输出。同时,这些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政治制度,如政府体制、政党制度、利益集团规则等。

第六章 国家

关键词:国家 国家本质 国家目的 国家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机构

本章重点:

国家是政治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国家的基本涵义、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目的、国家的类型、国家的结构形式与国家机构的设臵。

第一节 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17

国家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对于国家的产生与起源,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 国家神权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政治权力来自神授,统治者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人民应绝对服从之。

2. 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有益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但是社会共同体说没能很好地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别开来。 3. 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否定。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为了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订立契约而建立的。国家的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障公民权利;如果违背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之。社会契约说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国家的建立。

4. 国家统治说。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政府是实现统治的工具。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的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的解释国家统治的本质,也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为何物。

二、国家与社会

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强社会弱国家型 强国家弱社会型 强国家强社会型

三、民族国家的建构

1. 民族与国家

(1)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国家的机构过程具有复杂性,既有民族建立国家的情形,也有国家创造民族的情形。 2. 民族国家的要素

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

3. 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需要克服一系列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早发达民族国家的这些危机往往是顺次出现的,后发达民族国家在

18

同一阶段往往要同时面对几种危机。 4.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

全球化直接威胁着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内容。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国家开始了国家重构过程。

四、国家的本质与目的

1.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具体说: (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国家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的机器。 2. 国家的基本目的

我们认为,国家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以下:

(1)安全。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共同体的安全。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这就是安全悖论。

(2)秩序。国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法律的限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

(3)正义。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

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 3. 国家目的的矛盾性

国家与社会、统治者与人民利益的差异性导致了国家悖论的出现。诺思认为,国家制订规则基于两个目的:第一、界定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第二、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会导致矛盾,这就使国家悖论,这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国家兴衰说到底就是社会正义和统治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19

4. 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国家能力主要是以下四种: 第一、汲取能力,即财政能力;

第二、调控能力,即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三、合法化能力,汲取的政治认同的能力; 第四、强制能力,即运用暴力维护统治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根本基于有效产权与良好制度。

第二节 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类型划分经历着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

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

类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

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分。

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 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2. 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农民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封建制国家实行领主分封制和权力等级制,并直接运用宗教进行统治。 3.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 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