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安丘一中高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一)

1.下图反映的是哪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结构?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上述图示中的“三公九卿”和“郡县制”以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信息可以推知,是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结构,故选A;唐朝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与上图中的“三公九卿”不一致,故排除B;元朝时地方实行行省制,与上图中的“郡县制”不符,故排除D;明朝时中央没有三公九卿了,因为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故也与上图不一致,所以排除D。

2.【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除。

3.【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 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 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

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

4.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 建立世官制 B. 增设“参知政事” C. 强化“外朝” D. 实行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5.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①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④错误,BD选项排除。

6.北宋前期用“中书门下”(即政事堂)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北宋中期元丰改制又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后来三省体制逐步消亡,但独六部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据此可知 A. 北宋克服了前代中枢机构的弊端 B. 三省六部制对中央官制影响较大 C. 君主专制导致三省体制时存时亡 D. 六部能有效协调中央各部门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北宋前期用“中书门下”(即政事堂)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北宋中期元丰改制又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后来三省体制逐步消亡,”可知三省体制时存时亡。究其根源是皇帝限制相权,进而加强皇权。故答案为C项;对前代中枢机构的弊端,例如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北宋进一步削弱相权,是缓解弊端而非克服弊端,A项排除;材料信息是三省存废不定,六部长存,由此可知三生六部制对中央管制影响减弱而非较大,B项排除;六部按职能分工,级别相同,协调中央各部门关系相对困难,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7.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A. 分裂对立势难消除 B.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 经济发展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