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辽宁省营口市语文八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辽宁省营口市语文八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贫贱不能移(动摇)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B.无陇断焉(高地) 始龀(换牙) ..C.已而之细柳军(表承接) 曩者霸上(先前) ..D.惩山北之塞(阻塞) 浑欲不胜簪(简直) ..2.( )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 B.金步甲 C.被管虫 3.下面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A.这怎么能是在诗意地生活呢? B.这是在诗意地生活。 C.难道这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D.这是在诗意地生活吧?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他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

B.在教练眼中,他是一个遵守纪律的队员;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C.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D.五一节假日,外出度假的游客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蒙昧:没有文化,不懂事理。

B.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炽热:温度高;极热。

C.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滞留:停留不动。

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洗得不干净,脏。 二、名句默写 6.默写。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③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④月下飞天镜, 。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⑥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⑦ ,又弗如远甚。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好鸟相鸣, 。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⑨ ,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⑩人恒过然后能改,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词书写

7.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涛涛白浪的大胡子。( )

(2)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蓬来好不了多少。( )

(3)这张脸蒙味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 四、诗歌鉴赏

8.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9.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_______) (2)循山而东:(_______) (3)折处辄为潭: (_______) (4)顾影颓然:(_______) (5)不复甚寐: (_______) (6)书以付过:(_______) 2)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_______) 地点:(_______)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4)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软谐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

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史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漫步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C.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卒:士兵 .2)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除了表现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之外,还流露出他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六、现代文阅读

11.中国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 罗少珍

贵州三都水族的村村寨寨,有着蕴含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与沧桑,原始古朴,洋溢着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这里有着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马尾绣独树一帜,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丝裹在马尾上,然后再在土布上进行刺绣。这种独特工艺的形成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尾本身质地较硬,所绣的图案稳固而不易变形;贵州常年空气湿度较大,马尾材质不易腐烂和变质,即使在炎热的夏季,马尾也不容易因灼晒而破损。水族人经常需要上山砍柴或下地干活,而马尾非常耐磨且不易被刮破,因为马尾毛中含有油脂,便于保持外围丝线的光泽。

马尾绣的工艺十分繁杂。首先要把马尾线制作出来,用丝线(多以白色为主)将两至三根马尾裹起来,做成马尾线,状似小提琴琴弦;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根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根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线,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 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第五步,钉“金线”,在绣品上钉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把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用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人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第六步,上装钉,由于马尾绣制所用工序烦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将它们按次序钉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出现了,完工的绣品就像一幅彩色的浮雕,精美绝伦。

每年水族端节和卯节时分,水族青年男女身穿以青蓝色为主色调的节日盛装,男子穿大襟布衫,青布裹头,穿长裤;姑娘们穿大襟圆领衫,青布包头,系围腰,穿长裤,佩戴项圈等银饰。其中,领襟、衣袖大都有马尾绣装饰,古朴典雅的马尾绣服饰成为在场众人的视觉焦点,也成为节日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对水族马尾诱绣这一特殊的工艺门类应当进行抢救、保护。 [选自?神州民俗(通俗版)》,有删改]

②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独特之处在哪里? 2)依照文意?将马尾绣的工艺流程补充完整。

做马尾线——________——“填心”——镶边——______ ——上装钉 3)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大都”能否删去?为什么? 5)整体感知文章,分析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12.(昆明中考改编)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当年定是“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高处望去,树木几乎覆盖了全部亭台楼阁,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还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尖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 “水月轩” 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的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廊,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的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