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等奖论文

谈情境创设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袁飞东

摘 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而数学活动的情境创设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于孩子真实的生活活动以及为孩子创设喜欢的游戏、故事等情景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周围数学环境产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幼儿 数学活动 情境 生活 游戏 故事

数学是一种高度结构化,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抽象符号系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涉及到对这些关系理解的主动构建,这种构建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阶段,幼儿对于抽象的的数学概念的认识就要在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大量的事物来获得。北京教科院廖丽英副研究员提出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

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数学学习是可以通过语言的模仿和记忆来理解数或者数量关系或者是通过做大量的加减运算的练习题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数学能力得不到发展,还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活动。在传统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方法仍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

8

练习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缺乏操作、体验的机会。

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建构理论,为数学活动创设一个完整的情景,将数学的相关问题抛锚在真实的情境中,那么,儿童就可以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反馈等过程,在解决问题式的数学学习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归属和固着新的知识和情境,并赋予其意义。

一、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了解数学的应用,提高数学能力。《指南》中数学认知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数学的元素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教育学也指出:“数学是一门生活性基础知识,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多孩子们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的教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充分利用这个庞大的教育资源。

第一、教师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他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知识。如,今天我们班来了多少位小朋友,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来,谁是第一位来幼儿园的,让他们感知不同的数的意义;外出散步的时候,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哪一些图形,观察相同图形的不同变化,让她们感知图形的特点;在平时的一些谈话中,问问他们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昨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明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在节日中也让他们说说儿童节是哪一天,母亲节是哪一天,教师节哪一天,让他们感知时间的变化和意义。总之利用同一切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学习数学的机会随时引导幼儿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从而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学指出:“数学是一门生活性基础知识,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孩子在在生活区中进行水果分享的

9

时候,2个苹果四个孩子应该怎么分才公平,他们说一人一半,就这样了解了2的等分。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拓宽了等分学习的意义,能激发幼儿深入学习有关“等分”知识的欲望。

第二、家园携手,充分挖掘家庭中的数学题材,在生活中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数学教育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作为老师应该向家长传递优秀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经验,让家长摒弃口头数数,多做练习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教育方法。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园栏、家庭讲座、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Q群,校讯通等渠道向家长传递生活化数学教育经验。其次家长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对幼儿随时随地地启发,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数学发展现状和幼儿园的数学教学进度,将孩子在幼儿园所学的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吃饭前请孩子取筷子,让孩子完成简单的匹配;外出购少量的物品时,可以有意识鼓励幼儿参与计算和付款的过程等等。

二、创设有趣、愉快、轻松的数学活动情境,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在情境中快乐观察、体验、操作,提高数学能力。对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说,提供情境思考和真实背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儿童的社会文化生活往往是与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情境进行数学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创设故事情境,让数学变得不再单调。《指南》中数学认知目标1的教育建议指出: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歌词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幼儿爱好模仿,喜爱卡通人物等年龄特点,让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把故事贯穿在数学活动会或者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小班的学习活动《为

10

大象伯伯造路》的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了动画情境,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让幼儿在帮助动物的故事情境中学习,巧妙设计了“铺路”这个问题情境,幼儿从发现小路的坑坑洼洼?找小砖头?铺路,通过一个又一个流畅的故事环节,自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感知圆形、三角形、方形的基础上,尝试一一配对。 幼儿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自由、愉快操作、摆弄,获得了数学知识。

第二、创设游戏情境,让数学活动变得更有趣味。《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爱活动,我们借助游戏的情节,将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大班数学活动《逻辑与关系:变装大风吹》,是发展幼儿视觉辨识能力;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分类。我把它设计成“大风吹”的游戏,先让孩子了解大风会吹到一些特殊的孩子,如:衣服上有花纹、短发、穿裤子或者穿波鞋、长袖、长发等等,吹到这些孩子就要换位置,如果给在组织游戏的人找到的要接受笑惩罚。结果孩子们十分积极,还想出了很多奇怪的特征,如一只眼睛,三只耳朵等等。这样在游戏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幼儿对数的加减有的具体的认识,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轻松愉快。

第三、创设探索情境,让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操作性。好奇是孩子的年龄特点之一,他们喜欢通过自己操作为自己心中的为什么寻求答案,这样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显得更有效。如在大班数学活动《不同方法分一分》,我设计成一个分类整理玩具的情境,让孩子对着红黄两色,大小不一的圆形、正方形进行分类,看看能分成几类,结果很多孩子根据颜色、形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