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东源县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九世孙中有一支迁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景直之子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省),彭姓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彭构云五世孙彭轩因仕宦而落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吉水山口村,并有江西其他彭姓辗转迁徙于福建。宋神宗(1068~1085年)时,嗣元的九世孙彭延年任潮州刺史,定居广东揭阳之浦口村,为彭姓广东始祖。彭延年第三子彭锐裔孙彭君达,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迁入广东梅州,为梅州彭姓始祖。延年公的第六子彭监定居兴宁。延年公五世祖彭德隆(秀凤之子)迁居紫金,后来成为彭氏五世祖一房的发源地。延年公六世祖际遇(德清长子)定居东莞。延年公的第十一世祖惠端公、惠孙公携子女由东莞迁入河源南湖坝(今东源县柳城镇下坝山下村)定居,为南湖坝定居的二世祖。东源县彭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柳城、上莞、蓝口等镇。堂号:陇西堂。

游氏

游氏源自姬姓。《姓纂》载:“郑穆公之子偃,字子游,子孙以他的字为氏。”族谱载:周宣王封胞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郑桓公之六世孙郑穆第八子名偃,字子游(生长于虿),其孙游吉即太叔,游皈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

春秋时,游氏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县)发祥,成为游氏郡望。唐僖宗乾符至中和年(875~884年)。由五十七世游道保从河南东南方移居福建省建州(治在建瓯县)建阳县,立有祠堂(今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传到六十六世游酢。年三十登状元黄裳榜进士,生七子,长子游撝五世孙游二三郎(总七十一世)居福建上杭县。其九世孙游澄由福建莆田县迁入河源多处经转,裔孙游似宝,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定居河源灯塔镇,为河源一世祖(总八世)。而游撝十二世孙游永城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移嘉应州(今兴宁市大平镇河岭村)开基,为兴宁一世祖。传至七世游仕富从兴宁县河岭村迁今东源县上莞镇开基,而后又迁今骆湖镇由骆湖迁南湖约大洲都(今新港镇双田、龙镇)。立有祠堂,称法亮公。

东源县游氏人口主要分布在灯塔、骆湖、新港、黄村、黄田、康禾镇等地。游氏郡望:广平郡。堂号:广平堂、立雪堂。

温氏

谱载,温氏为周成王唐叔虞(姬姓)之后,世居太原,后族封于河南温邑(今河南温县),以邑名为姓。

温姓发源于今河南。温峤仕东晋,随晋元帝渡江,咸和初年为江州(今江西南昌市)刺史,为江南温氏之始祖。北宋仁宗时温铜宝由浙江迁江西石城,南宋时温九郎由石城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中都古基坑。温九郎后裔温良善由上杭蓝家渡霞化分迁广东梅县石坑,为粤东温氏之始祖。良善之六世孙温法养由梅县石坑迁兴宁石马。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温祖仲携眷从兴宁石马徙居河源大江白马,为河源开基祖。后裔分居今东源县曾田、黄田、锡场、半江、回龙、新港、灯塔、仙塘、蓝口等12个乡镇。温氏堂号:太原堂。

程氏

《广韵》等载,程氏起源商代,“封颛顼重黎之后于程(今河南洛阳东),因以为氏”。堂号为“安定堂”。

东源县程氏为南齐自北南迁的程氏南方大始祖程旻后裔。程旻是最早迁入古梅州,把中原文化带来客家地区的客家先贤。隋大业三年(607年)设“程乡县”(今梅州之平远、焦岭、梅江、梅县),历时一千余年。

元末,里居程乡县城(今梅城)的程旻廿一世孙监生程亚环八子之一程纯刚,迁长乐县(今五华县)横陂江寨乐业。此后程纯刚嗣孙先后分居长乐县横陂、横坝、铁炉坝、小都等地。后迁入今东源县程氏,依次(系)可分三批:

一是今东源县仙塘中心村程曰忠系。该系为程旻第三十二世孙程曰忠次子程绶,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自长乐县横坝涧下迁入河源,先居源城区上城,后迁今东源县仙塘到吉村,再迁到古云中心村。

二是今东源黄村镇漆树坝程永玖系。程永玖为程旻第三十九世孙。清康熙年间(1662~1721年),其曾祖父程安偕胞弟程宁、程奇仨人自长乐县横坝迁入蓝溪(今东源县黄村镇)万鹤塅(今红十月村)定居。

三是黄村漆树坝雕坝程纬常系。该系始祖程纬常为程旻第廿六世孙程俊之第十七代孙,约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从长乐县小都迁入。

谢氏

谢姓人称申伯为始祖。申伯之父为宏道(伯夷)为申侯,周厉王娶申侯女儿为妃,生下周宣王。申伯在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因功敕封佐王,加州太师,初封申国,继封谢邑(今河南唐河县一带),其子孙以谢邑为谢姓。

谢氏自申伯封邑“谢城”后,屡经迁徙。两晋南北朝时,有谢姓人南迁至今江西,及今陕西、四川。唐时,谢姓一支迁至今江西宁都。宋时,有浙江绍兴会稽山谢氏迁居今福建。谢刚中南迁于江西赣县锡州,其后裔散居于赣粤两省居多,原河源县谢姓均属谢刚中的嗣孙。谢复浓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迁今东源船塘开基业。后来谢刚中的子孙先后徙居今东源县黄村、锡场、康禾镇等地。谢氏郡望、堂号有“陈留郡”、“宝树堂”等。

蓝氏

据《蓝氏族谱》载,炎帝神农初都陈,十一世孙榆罔章赐予昌奇为蓝姓(鼻祖),封居河南汝南郡,经历数千年,迁徙靡常。

传至五十五世蓝良佐为蔡大夫,遂居蔡(今河南上蔡县)。一百○八世蓝明德于唐天授元年(690年)赐进士,授扬州节度使,官游金陵,由北豫(今河南)而迁建康(南京),居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祖。一百二十七世大一郎,由汀州(今福建长汀)分居上杭。一百三十世蓝庆寿,由福建张坑乡迁入粤潮州海阳城(今潮安县)。一百三十三世蓝荆山,由大埔湖寮迁程乡金盘堡(今梅县丙村大坑头);一百三十五世蓝宗德(念六郎第七世孙)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由平远县热柘乡迁至今东源漳溪上蓝村,为漳溪蓝姓开基祖。一百三十七世彦清,由漳溪迁新港镇双田村开基立业。念七郎子孙有的迁叶潭镇半埔、蓝口镇花径、康禾镇南山、仙塘镇热水村等地。蓝姓人口分布在今东源县漳溪、新港、叶潭、蓝口、康禾、仙塘等6个乡镇。1999年7月省民政厅发文设立漳溪畲族乡,东源县蓝氏人口恢复为少数民族。

赖氏

西周时武王封其弟叔颍于赖,其辖境后来属颍川郡,即今河南息县、商城一带。赖国是诸侯国,赖侯子孙以国为姓,成为赖氏。后世以“颍川”为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人迁入。宋元时,赖姓人又有大量南迁。元朝中后期,赖天用由江西赣州兴国迁粤定居河源蔡庄(今东源县灯塔),后世称赖天用为河源赖氏始祖。三世孙赖福安生七子,长子赖鹍后裔分居今东源县涧头、灯塔镇,连平县隆街镇;次子赖鸿后裔分居今连平县忠信镇;三子赖鹏后裔分居今连平县忠信镇、原河源县;四子赖鹗后裔迁居江西;五子赖鸨后裔分居今东源县涧头镇;六子赖鹑后裔分居今连平县忠信镇、今东源双江镇;七子赖鹉后裔分居今东源县顺天、康禾、黄田镇,今源

城区双下,今紫金县,韶关市,江西省等地。东源县赖氏主要分布灯塔、涧头、双江、顺天、康禾及黄田等6个镇。

廖氏

廖氏远祖,籍隶河南。相传颛顼帝裔孙叔安,春秋时封于廖国(今河南唐县),子孙以国为氏。

客家廖氏祖先,源自洛阳。西晋末年,南迁至江浙、福建一带。广东客家廖氏共奉唐代的廖崇德为远祖。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为江西虔化县令,任满后即在虔化安家落户。唐末为避黄巢战乱,其六世四十一郎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寨,裔孙复迁延平府顺昌合阳圩。四十一郎孙廖花由顺昌迁上杭县。明洪武初年(1368~1378年),兴宁县令夏则中招携流亡,世居上杭之廖德源落居兴宁县。其子敬斋生九子,长子思明、次子思聪裔孙迁今紫金县;三子思温儿廖宗仁携眷移居原河源县城太平街;九子思义孙裔廖清德、明德兄弟俩移居今东源县,后裔分居三河、骆湖、黄沙、灯塔等地;九子思义裔孙廖永生、廖稳叔侄,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移居今东源县船塘镇黄沙安居。廖崇德后裔分居源城镇上城,今东源县仙塘、上莞、漳溪、柳城、船塘(三河、黄沙)、义合、黄田、蓝口、叶潭、黄村、康禾、回龙、半江、灯塔、骆湖等15个乡镇。廖氏堂号:汝南堂、武威堂、世采堂等。

缪氏

春秋时期,秦国因地处西陲,文化较中原落后,所以时常受邻国的欺侮。秦穆公继位后,他励精图治,四处搜罗人才,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西方的霸主,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为最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基础。他的谥号为“穆”,《史记》称他为穆公,他的子孙就以谥号为姓。由于古代穆与缪音同,即为缪姓,奉秦穆公为缪姓始祖。

河源缪氏开基祖缪文广,原居江西省庐陵龙南县,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官任广东省惠州府督粮务分司兼河源署知事,解官后携眷属遂居河源城内,后裔迁今东源县义合、久社、康禾等镇。

潘氏

据《元和姓纂》载,潘氏出于季孙,系轩辕黄帝之后。“周初四圣”之一的毕公高,他的儿子季孙封邑潘国(今河南荥阳县),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以国为姓,称潘氏。潘氏发迹于荥阳,后世以“荥阳”为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