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②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13页。

晒盐之法,则除滩作沟,筑堤障,水堤上有门,随潮启闭,储水于沟。沟旁作池,池为方形,绕以土埂,而平其中以纳水。埂上有门,亦以时启闭。大率作十三池为一行,或二三行,或十数行,形如圃畦。昔用柳斗(斗系两绳,二人各执一端)①,取沟水注池,近用水车(以木作斗,十余连以铁锁,二人摇车,如挽水辘辘)。其上七池为七步荒水,下六池为六步净水,荒水深浅不定,由第一池渐注七池,而水受日光蒸发。限度及舍盐成分可否注净水池,虽久业亦莫能识,必试以莲子(莲子入水沉而下,则淡;浮而横侧,半淡;必浮立水面,盐分始足),方得辨认(水淡则能溶解将成或已成之盐)。如宜入净水池,亦渐次下注,使深浅有定。凡新池由荒水以至净水,每池须暴②日余,约十五日而成盐;而旧池则逐日下注,若天气晴燥,可至净水第三池,阴润至五六池。盐粒既成,以刮板出之。更田上池,放入新水,逐日衔接。??但水成盐后,不注新水,则出盐三次,所余咸水亦为卤水。

此段记载,已明显带有近代盐业生产的气息。其具体表现为:水堤上、土埂上有门,方便或随潮启闭,或以时启闭;用水车取水;水分荒水、净水,逐日下注等。这说明在清代,山东居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晒盐法进行改进;发展到清末、民国初年,山东的晒盐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民国《牟平县志》卷五《政治志二·实业·盐业》中记载了清末民初山东牟平县的沟滩制盐法,其步骤见表六。

由表六可知,此地的晒盐方法仍采用滩晒法,其制盐步骤也与前期基本相同,只是细节上有了改进。如,坝上设置闸门以关启闭,提高了效率;盐将结晶时,仍“须不时添灌卤质”,以增加产量;将盐沥尽水气,然后归坨贮藏,以提高盐品等。通过这些努力,据同一志书所

载,该县各滩采用此法,每年产盐总额在30万担左右;每一担为百斤,按此计算,一县的产量已达到3000万斤左右,相当可观。

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四·盐业》据《鲁案月报·盐场特刊》等资料,记载了清末民初当地的盐业概况:

迨千九百零八年,有萧廷蕃者,由金口习得晒盐之法,回胶试办。是为近年开滩晒盐之始。??民国初元,胶澳盐滩日形发展,阴岛周围已有盐滩斗子九百余副,年产盐六七十万担,多数运销朝鲜、香港、海参崴。千九百十年,此地盐业出口至四百六十万担,平均价格每吨五元乃至十元。嗣值日德战事发生,胶澳百业停顿,又值洪水为灾,间以海啸,盐滩中毁无算,家计较裕者修理恢复,无力者则不得已而抛弃故业??盐业,借资弥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此为原文注文,笔者以括号出之,下同。 ②“暴”,即今“曝”字。

这段记载,至少可以传达给我们以下信息:(1)清末民初山东的盐业,已开始有出口贸易,其盐产已出口到朝鲜、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说明其盐产量较大。(2)清末山东的自然灾害,给盐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说明当时的山东盐业,仍然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盐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3)因为殖民地化的问题,我国近代化的发展迟滞;这一问题同样表现在盐业上,即清末民初山东盐业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这与现代山东盐业的快速发展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作者简介:纪丽真(1971—),女,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