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数皆较少;只有富国场相对较多:一昼夜约费草700斤,只煎成一锅,每锅也只有成盐600斤。由此可知,煎盐法费时、费力、费财,效率低下,因此最终被晒盐法所淘汰。

(二)清代山东各场的晒盐法比较研究 1.乾隆时期山东各盐场的晒盐法

山东各场,虽地处一省,但晒盐方法、晒盐时间、产量,亦均有差异。

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七《场灶上》对清代IIJ东各场的晒盐方法有详细的记载①,笔者据其所记,制成表四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周庆云:《盐法通志》卷三三《场产九·制法一》中的记载,基本与此同,戊辰鸿宝斋聚珍第3版。

由表四所记,我们可对山东盐场的晒盐方法分析如下。 (1)晒盐时间

由表中内容可知,山东各盐场的晒盐时间大体可分为春晒、秋晒两次。各盐法文献中对此的记载均相同。除上引各文献外,另据雍正《山东盐法志》载:“春晒自废历二月十五日起,至六月十五日止;秋晒自七月十五日起,至九月十五日止。”此处为农历时间。再如,民国《牟平县志》卷五《政治志二·实业·盐业》中所载的“制盐时期”,也与此完全相同。而因为需“借烈日之功”,尤以“春夏为便”①,即春晒为多。据表四统计,山东七场开晒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采春晒者,有四场:永利、富国、王家冈、西由。各场均为每年三月二十日开晒,六月二十日止晒;自开晒至止晒,“统以百日为限”。春晒还有“扣一百二十日为限”的,如官台场、涛洛场,“自四月至八月一日”,晒盐时间为120天。另一类便是春晒、秋晒兼用者,山东只惟永阜一场如此。以上说明,山东各场的晒盐时间是有规定的。这与上述煎盐法的时问无一定之规,是不同的。其原因,固然是因为此时期天公作美,有“烈日之功”。但还有一个原因,即为了防止私盐行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防

私晒,故规定开晒时间,统一管理,“开晒之时,滩户具呈场员,给与滩照,以杜私晒之弊。”二是为防场私,各盐场设置盐坨贮盐,盐坨由场官负责管理,专司启闭,故统一开晒,便于集中归坨防私。 (2)晒盐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王守基:同治《盐法议略·山东盐务议略》,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此期的沟滩晒法,以永利场为代表,与上文已述的同治《盐法议略·山东盐务议略》所记基本相同,此不再叙。此期的井滩晒法,以富国场最有代表性。其方法如下:在近海处盐滩地上掘井,井口周长12丈,深至泉眼再下挖三四尺,井底周围用槁秸围垫,防淤滤水。在井旁开五个圈,圈外开四个池,每个池面积一亩,池深一尺。汲井水注入第一圈中,晒一日,移入第二圈,逐次移入第三、四、五圈。在第五圈内投石莲试卤,卤成则引入池中曝晒,天连晴五六日成盐一次,稍有阴晦则需多日成盐。每池收盐少者2000斤,多者3000斤。春晒期可捞盐八九次至十次。 (3)制盐设备

有清一代,山东各场的制盐设备一直是十分简陋的,基本处于低级的手工生产劳动阶段。制盐设备大体上有:浚沟用铁锨;修滩用铁铲、耙子、石辊、碌碡、扁夯等;汲水则用柳斗、绳索等,采用水车则是清末民初的事了;起盐则用木锨、大小耙、刮板、扫帚等;抬运则用杠子、大小筐等。各场盐民,需在每年惊蛰后、春分前,使用这些低级的工,具先将滩池筑坚。开造圈池时,甚至需“跣足踏之”,依靠盐民赤脚去踏平盐滩,足见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制盐设备简陋,导致若初开滩池,则需“人工以八九百计”,故出现“是滩晒成,盐虽多而工本实倍于煮海也”的窘况。所以,清代的山东海盐业,极需向现代盐业的方向发展,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员池”,即今“圆池”。

2.清后期山东各场的晒盐法

《清盐法志》卷五三《场产九·制法—》,记载了清后期山东各场的晒盐方法,据此制成表五。

《清盐法志》卷五三《场产九·制法一》所载,无永阜场的内容,说明记载的时间是清末山东盐场的晒盐方法①。此时的山东七场,只有涛洛场采取淋卤晒盐法,余皆采用滩晒法。其中,永利、石河两场采用沟滩晒法;富国场采用井滩晒法;官台、王家冈、西由三场则兼用沟滩、井滩两法。沟滩法为引潮晒制,井滩法为掘井晒制。

综上所述,此期山东的沟滩晒法和井滩晒法,是直接取海水或井卤,分圈、分池曝晒成卤、晒盐,已经脱离了清前期以“牢”、“溜”或“牢子”、“卤井”构造取卤、晒盐的旧工艺,完成了向近代晒盐业的转化,被称为是制海盐技术史的“一个进步”②。 (三)清末民初山东的晒盐法

民国初年,山东的晒盐方法仍分沟滩、井滩两种。

民国《莱阳县志》卷二《政治志六·实业·盐业》记载了当地的晒盐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永阜场于光绪二十年(1894)被黄河大水淹后,几等于不产,故不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