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家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教育学家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王守仁】(1472-1528)

明代中叶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教育学家。

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袭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学说并加以发展。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复良知,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和行相结合、自求自得、独立思考。重视儿童教育,强调根据儿童接受能力发展儿童的个性。 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李贽】(1527-1602)

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

反对举功业、求名利的学习目的,提倡\关心天下百姓痛痒\、\治天下\的学习目的,既注重为学,也重视为人。以\童心\说揭露理学教育对人民的毒害,提倡\因材而笃\的教育观点。

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人称梨洲先生。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等有独到见解。哲学上认为品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是公共之物。反对科举制度,认为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依据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学、小学和书院构成的学校体系,教学内容注重实用,主张开设五经、兵法、历算、医射等科。 著有《明儒学案》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哲学家、教育学家。人称船山先生。

政治上主张忠君尊君;哲学上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精神依存于物质的世界的观点。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提出其教育思想,发展古代的\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提出了\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提倡依照儿童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 著有《船山遗书》等。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外国教育学家(一)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他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制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制度,由于他与奴隶主贵族派勾结,70岁时,被法庭判处死刑。

他聚徒讲学,常踯躅于雅典的街头巷尾,与任何愿意向他请教的人讨论各种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问题。先后私人讲学20多年。主张培养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完美道德的人。

因此,他特别重视青年的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的教育理论问题。他在辩论中常运用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索,寻求结论。后来西方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来源于苏格拉底教学法。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早年学习过音乐、诗、绘画和哲学。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离开雅典,到处游历。

40岁时,他在雅典附近的体育馆里办了一个学园\阿加德米\,收徒讲学。他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两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他希望建立一个由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社会集团各按其本性而尽职的理想社会。教育应为建立和巩固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服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理想国\中的第一、第二等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他提出儿童3岁前应在家受教育;3-6岁进入国立儿童院;7-17岁进国立初等学校;18-20岁受专门训练;期满后大部分人经考核终生服役;少数优异者再学10年,经考核任国家官吏;其中的更少数特优者再学习辩证法,至35岁成为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沙米底斯篇》、《美诺篇》、《蒂迈欧篇》等。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曾任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创建吕克昂学院。他的学派称为逍遥学派。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性、动物性和理性,与之相对应的是体育、德育与智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使三方面和谐发展。他提出教育是公共事业而非属私人。他首次提出按年龄分阶段教育的思想。研究了不同阶段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步骤。 他认为:

(1)7岁前为家庭教育和游戏;

(2)7-14岁应进学校,学习读写、体育、音乐、绘画;

(3)14-21岁智育阶段,学习各种知识。他认为男女本性不同,不可受同样教育。他的教育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诗学》等。参见第三、四卷中的\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35-95)

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学家。曾在罗马创办修辞学校,并担任修辞教授20多年。 他的《演说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系统教学方法论著。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特别是儿童期的教育。认为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教师的作用。他对教师以身作则、爱护儿童提出了许多见解。坚持文法是一切高等教育的基础,强调儿童学习语言、语音、音乐、数学等学科,培养语言才能及逻辑思维能力。

他重视教学方法,认为通过模仿、理论学习、练习,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成效。重视巩固

学生的基础知识。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认为道德高尚的人才是完美的人。他的教育理论在1415年后得到人文主义者的高度评价 【维多里诺】(1378-1446)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学家。曾担任修辞学教授,主办孟都亚学校,在此从事教改试验。维多里诺希望在他的学校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能管理国家、主持教会、兴办企业的人才。

他主张进行博雅教育,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维多里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德智并重、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 【莫尔】(1478-1535)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首次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

提出无论是男是女,都应该接受教育。重视劳动教育,运用直观原则的教学,教学采用本族语言。教学内容主要有:读、写、算、几何等。此外对成人教育、德育、体育等问题都有专门论述,是最早提出劳动教育的教育家之一。著作有《乌托邦》一书。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

意大利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认为理智来自天主,他的哲学证明上帝的存在以及世界靠上帝而存在。他认为理智应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其哲学体系称之为阿奎那主义,1879年由教皇正式定为天主教会的官方神学。他本人长期在欧洲各地讲授神学和哲学,曾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罗马教廷神学顾问和讲师,被称为\天使博士\。因而其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伊拉斯谟】(1467-1536)又译埃拉斯穆斯。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学家。鹿特丹人。9岁时就入教会学校学习,26岁时入巴黎大学学神学。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神学教授。他的教育主张是:国家的主要希望,有赖于对青年的正确教育;学习古典语文和古典文献是人类摆脱愚昧、提高德行、改良教会、净化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古典语应成为中等教育的核心;选拔好的教师对教育改造关系极大;天赋、教导和练习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后者是主导作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关心儿童身心均衡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事物先于文学\;反对棍棒教育,要求把表扬和批评适当结合起来。晚年,他还曾注意女子教育。他的教育著作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