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家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教育学家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教育学家简介(一)

【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结合起来,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即\爱人\,孔子编著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其弟子所编的《论语》里。参见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学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基于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仁政\主张。孟子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他以为学习要遵循正确的途径,不断地进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诣,使自己默识心通,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孟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以\性善\为基础,注重\存\、\养\的功夫。今存《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对他言行的记载,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为宋明以来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况】(前313-前238)中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

荀况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发挥教育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生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们产生区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环境对人也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能够化性恶为性善;荀况重视道德教育,\礼义\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中心;此外,他还提出了\强学力行\、\学思兼顾\、\专一有恒\、\积渐全尽\等教学方法。荀况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作用很大,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特别重视教师的尊严。

《荀子》一书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共有3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参见第三、四卷中的\荀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国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认为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培养善性,

对个人的作用则在于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个重要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学多闻,认为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

著作仅存《春秋繁露》17卷82篇。

【文翁】西汉人,姓文,名党,字翁仲。西汉时期教育学家。

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在此期间,倡导教化,教民读书,学法令,选拔郡县小吏10余人到京都研习儒经,在成都城中设立学校,选官吏子弟入学。重视对学生进行从政能力的培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

【王充】(27-约97)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颜之推】(531-约595) 中国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学家。

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中人教育。要求子弟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成为勤勉、博学、多能、务实、学以致用的人才。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甚至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并主张重视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提出学习时要虚心,师友之间共同研究切磋,对士大夫进行\实学\教育,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颜之推的著作今存《颜氏家训》20篇,《还冤志》3卷。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被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

【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 北宋两位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

哲学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气\看做第二性的思想为南宋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政治上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主张,主张治理国家以德治为主,与法治兼顾。二程将学做圣人当做教育的目的,要求养心寡欲,加强自我修养,以理性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注重读书方法。

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后世学者将其论述统收在《二程全书》。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 【陆九渊】(1139-1193) 南宋思想家、教育学家。

肯定\理\是永恒不变的封建道德,主张唯心主义。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还提出\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以道德教育和修养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坚持了儒家教育的传统精神。主张教学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优游读书、致疑切思的原则。

著有《象山全集》。 【柳宗元】(773-819)

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学家。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对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反对科举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河东先生集》。 【韩愈】(768-827)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又称昌黎先生。

韩愈曾任地方官,支持提倡地方教育。他把学校教育作为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张把教育与刑法并列起来。教育的内容是《诗》、《书》、《易》、《春秋》。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主张;另外也十分重视先秦儒学一贯主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韩愈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反对\耻学于师\。韩愈还十分注意人才问题。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及《潮州请置乡校牒》等文章中,此外还有其弟子李汉编的《昌黎先生集》等。 【胡瑗】(993-1059) 北宋学者、教育学家。

他的学术地位、教育成绩在宋代颇为著名,曾创造了闻名后世的\苏湖教法\。胡瑗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学\,根据\明体达用\形成他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张走出书斋、因材施教,此外他还很重视文娱体育。胡瑗的教育思想对王安石、颜元等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著作《论语说》、《洪范口义》(二卷)、《春秋口义》(十二卷)、《景祐乐府奏议》等书。

【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订了有关措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王安石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贡献卓著。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 《伤仲永》、《慈溪县学记》等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