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地区地球化学实习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秭归地区地球化学实习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峡东地区石炭系发育不完整,厚度仅100米,露头较差,化石丰富。石炭纪划分为长阳组,梯子口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大埔组,黄龙组,船山组,与上覆二叠纪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6. 二叠纪

峡东地区二叠系分布于秭归境内,自上而下划分为早二叠世栖霞组,茅口组,晚二叠世吴家坪组,长兴组。

3.1.3 中生代地

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长江三峡东部地区三叠系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东西二侧。三叠系发育齐全,侏罗系分布于黄陵背斜西侧的秭归盆地,白垩系发育良好,层序较全,地层厚度约4600米。

在郭家坝码头及坐船途中,我们观察了中生代侏罗纪地层及其岩性特征。 侏罗纪地层总体上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可观察到紫红色的泥岩—粉砂岩,灰绿色泥岩—页岩—粉砂岩,其中可见大量的笔石、双壳类、植物碎片化石。

黄陵及周边地区区域地质图

3.2 岩浆岩

黄陵地区最早的岩浆岩应为崆岭杂岩太古庙TTG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这些岩石是扬子克拉通结晶基底的组成部分。黄陵地区其它时期的岩浆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3.2.1 古元古代

目前在黄陵地区已识别的古元古代岩浆岩在规模上十分有限,且均为侵入关系分布于北部崆岭变质杂岩中。 1. 圈椅埫钾长花岗岩

岩体近等轴状岩株产出,主要由中—粗粒斑状钾长花岗岩组成。 2. 基性侵入岩株

围岩为英云闪长岩,该岩脉具典型的灰绿结构,粒度较细,主要造岩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和钛铁矿。

3.2.2 新元古代

按侵入关系由早到晚,黄陵杂岩体划分为三斗坪、黄陵庙、大老岭和晓峰4个岩套。三陡坪-黄陵庙岩体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大老岭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晓峰岩套指浅成侵入相-次火山岩相富钾低钙花岗岩系。

3.3 变质岩

此次实习地区出露的变质岩主要为崆岭高级变质岩,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出露零星,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变质原岩的形成时代为太古宙至古元古代,主要岩性由TTG片麻岩、斜长岩闪岩、副变质岩和少量花岗质片麻岩、大理岩组成以及因为岩浆作用发生的混合岩化。

3.4 构造作用及构造演化

本区大地构造以城口一房县断裂为界,北属秦岭褶皱系,南为扬子准地台。实习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东部,地台内主要二级构造单元有四川台坳、八面山台皱带、大巴山台缘褶皱带及江汉一洞庭坳陷。

本区基本构造框架主要是在侏罗系末的燕山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大致以黄陵地块古老的结晶岩基底为核心,周围发育一系列弧形褶皱,如北面的大巴山、大洪山弧形褶皱带,西南及南面的上扬子台褶带,北东面的八面山弧褶带及长阳褶皱带等。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褶皱及断裂等构造。

3.5 矿产

实习地区发育有金、铅锌、磷、钒等矿产。

我们在路线八对月亮包金矿床进行了实地观测与学习。矿区内广泛出露闪长岩以及少量花岗质岩脉、辉绿玢岩脉和石英脉等脉岩,在闪长岩中,局部包含有结晶片岩捕虏体。区内脉岩较发育,主要有花岗岩脉、辉绿玢岩脉、长英岩脉、石英脉等,均穿插于区内的岩长岩体中。与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钾化、碳酸盐化。

3.6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根据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异常图可以知道,Au元素的异常主要分布在崆岭结晶基底与黄陵岩体的接触带上,其异常规模大,分带明显,具有明显的找矿远景。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异常图

四、实习内容、工作方法及完成情况

4.1 野外实习

地球化学勘察根据其应用于不同地质、找矿阶段的目的、涉及的面积和要求工作的粗细程度大致可分为区域化探、地球化学普查、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此次野外实习共8条路线和最后一天分小组进行水系沉积物的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