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789年后发生。(3)银行券18世纪在英国广泛使用,而在法国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4)银行存款于1826年开始在英国普及,1850年后迅速普及,法国则在1875年后慢慢普及。(5)1855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有409家银行、1185家银行营业所,而1863年时法国3/4的地方没有银行,1881年只有115个可设银行的地方。(6)伦敦票据交换所建立于1772年,而巴黎票据交换所建立于1872年。(7)15世纪末汇票在英国已成陈规,法国在1700年前很少使用汇票,18世纪才盛行。(8)1725年伦敦《每日邮报》上有14只证券报价,1740年有20只,而1815年巴黎证券交易所才有4只挂牌证券。(9)英格兰的第一家保险公司创建于1680年,1720年得到迅速扩展,法国的火灾和人寿保险在拿破仑战争(1804—1815年)后才开始持续进行。(6)在17世纪末财政革命后,英国为应付战争等的支出需要,大量发行国债,特别是在1815—1880年期间许多年份的发债额曾达到约8亿英镑,其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是英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这些表明,英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无论在产品创新上、产品品种的多样性上,还是在金融市场的规模上,都处于当时的世界前列,超过其他国家,这就为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国际货币创造了金融市场和体制条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上升与美国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是分不开的。尽管美国的经济规模在19世纪末已经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但英国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在大萧条发生的1929年,伦敦和纽约的金融中心地位不相上下,甚至在国际金融方面伦敦还有一定优势。但经过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其他国家。(1)国债。1950年,美国国债余额达到2574亿美元,是英国的3,6倍,法国的21.8倍,德国的148倍,日本的167倍。同时,美国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和外?正储备,1950年达到242.7亿美元,是英国的7倍,法国的30.7倍,日本的40倍,德国的

128倍。(2)股票。从国际证券发行额看,1955—1962年,纽约市场共发行41.71亿美元,相当于伦敦的3.9倍,苏黎世的4.7倍,布鲁塞尔的10.6倍,表明纽约上升为首要的国际金融中心。(3)银行。美洲银行总资产在1953年达到70.22亿美元,比英国最大的巴克莱银行多近10亿美元。到1960年,美洲银行总资产达到112亿美元,比巴克莱银行多37亿美元。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美国大银行都超过了英国的大银行。其他国家的银行更无法和美国相比。从以上一些指标可以看出,到20世纪中叶,美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全面超过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美元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拥有了雄厚的金融市场基础。

三、信誉良好而坚挺的货币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应具备良好的品质。货币的品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兑换性;二是稳定性。而稳定性又可以分为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率不高,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比较稳定;对外稳定是指货币对外比较坚挺,对其他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甚至升值。

(一)货币的可兑换性。长期而稳定的可兑换性是货币信誉的重要指标。在金本位时代,货币的可兑换性要看一种货币与黄金之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否能够始终按照规定的比例(黄金比价)保持稳定的可兑换性。在固定汇率时代,货币的可兑换性要看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否能够按照规定的汇率保持稳定的可兑换性。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庞大的国力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作支撑。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巴黎和伦敦在金融方面一直是竞争对手,巴黎在19世纪50年代也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清算中心。但由于1870年法兰西银行在普法战争期间中止了黄金的兑换权,巴黎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很快又丧失了。此后,?现金支付的……全部债务都甩给了英格兰银行?。从那以后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支配了世界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为主要用英镑支付的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英国作为金融中心和英镑作为国

际货币的地位得到确立和加强。美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金融动荡和大萧条期间,也曾经面临贬值等方面的压力和冲击,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不曾发生真正的兑换危机。

(二)货币的对外稳定性。汇率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升值是货币坚挺和信誉良好的重要表现。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际货币在其发育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该货币对其他货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当然,汇率的短期波动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但关键是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从英镑来说,在19世纪的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与黄金的比价、进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本应是固定的。但实践中由于一些国家黄金储量不足、经济危机和兑换困难等,也曾多次出现黄金比价和货币汇率的调整。从1780年到1913年和1920年这样的时期内,英镑对法郎、马克的汇率是升值的。其中,英镑与法郎的汇率由1780年的1:23.8,演变为1800—1913年的1:25.22和1920年的1:52.27。在这一时期,英镑和法郎是国际上两种特别重要的货币,而英镑显然更加坚挺和信誉卓著,这也是英镑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的重要特征。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逐步下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逐步上升。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甚至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元演变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并达到如日中天的程度,这与美元汇率逐步升值的轨迹是一致的,不是巧合。从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大约在1美元兑0.2—0.27英镑,到1950年升至0.36英镑,1972年后再升至0.4英镑以上。美元对法郎的比价关系同样如此,由1800—1913年期间的大约1美元兑5.18法郎,演变为1920年的14.3法郎,1930年的25.52法郎、1938年的34.79法郎,1950年的352.42法郎,美元的强劲势头更加明显。在这些时期,国际上实行黄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理论上讲汇率不会变化,但事实上却在变化,原因是,对于走下坡路的国家和货币来讲,最初确定的黄金比价和固定汇率关系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黄金比价和汇率关系的调整是客观需要、在所难免。这种调整不是浮动汇率制下那种连续的调整,而是间断的特定时点上的调整,

或者说是客观现实的发展超越原有黄金比价或汇率关系可承受临界点的调整。在此调整的背后,存在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有许多鲜活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三)货币的对内稳定性。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过高,货币的对内购买力急剧下降或处于剧烈波动状态,那么这种货币就缺乏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品质。可以说,货币对内购买力的长期相对稳定是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的百余年中,根据通货膨胀情况来测算,英镑对内购买力的变化幅度与其他货币比起来相对较小。如以1914—1924年平均值与1815—1913年平均值相比,英镑实际购买力下降约4l%,而法郎下降60%,马克下降67%,瑞士法郎下降50%。表明这一时期英镑的购买力实际上更加稳定,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英镑国际地位较高的时期。随后,在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的一段时期内,美元的购买力稳定与英镑等货币的购买力在波动中下降形成了对比,这时正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形成和上升的时期。1914—1949年间,美元的实际购买力仅下降15%,而英镑的购买力先上升、后下降,1938—1949年平均值与1925—1938年平均值相比,英镑购买力下降22%,法郎购买力则更是直线下降,二战结束时的购买力大体是一战结束时的1/10。二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美元购买力的稳定性继续高于英镑和法郎。而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的购买力则相对而言更加稳定。1995—2004年平均值与1950—1964年平均值相比,英镑的购买力下降14/15,法郎下降9/10,美元只下降6/7,而马克、瑞士法郎、日元下降得更少,分别为3/4、3/4和4/5。货币购买力的这种变化态势,与二战后美元处于主导性国际货币地位,英镑和法郎的国际地位下降,马克、日元、瑞士法郎的国际地位上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四、庞大的贸易盈余和对外投资

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为国际经济活动作交易媒介。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国的对外经济活动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对外贸易是最传统的对外经济活动,因此一国的进出口规模与该国货币是否能够成为国际货币关系密切。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