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最后,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 个体的交流方式。

可见,公共关系并不等于人际关系。 二、人群关系: 1.人群关系的概念:

“人群关系”这一概念属于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范畴,主要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即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群体内部人的需要、动机、态度、行为及相互关系对组织效率、群体活力的作用和影响。 2.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的联系:

人群关系主要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公共关系的基础,与内部公众的沟通,协调内部关系也是公共关系实务的重要内容。同时,公共关系学也要借助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众的心理和行为,科学的处理公共关系。因此,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是有一定联系的。 3.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的区别:

首先,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组织和群体内部的传播和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

其次,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管理现场直接面对的群体关系和个人关系,还要特别关注不直接见面的、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十分重视公众环境的长远变化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公共关系需要兼顾内部和外部、眼前和未来的关系。

可见,虽然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同属组织管理范畴,但它比人群关系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泛。

三、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

“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均侧重从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群关系论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公共关系学又是人际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将人际关系的管理从组织内部扩大到组织外部。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 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一、文化条件——由理性转向人性

美国文化体系中有三个突出的特性: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

个人主义使美国人富于自由浪漫的色彩;英雄主义使美国人崇拜巨头伟人;理性主义使美国人注重严密的法规,崇尚教条、数据和实效。在理性主义影响下形成的管理思想和制度,颠倒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化了劳资矛盾。人们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逐渐意识到纯理性文化的局限,开始形成了尊重人性的、尊重个人感情和尊严的、人文的、开放的文化,这种文化正是公共关系得以滋生及成长的土壤。 二、政治条件——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在自然经济社会,统治者依靠高压政策、愚民政策来实施专制统治,根本没有什么公共关系可言。到了大工业社会,社会民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日益提高,有统一组织的社会公众越来越强烈的要求了解与参与政治生活,对政治运作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使民主政治日益发展。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组织与其公众之间,除了服从外还有民主协商、民主对话、民主监督,这就必然促进公共关系的产生。 三、经济条件——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在封建社会里,其经济规模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的社会联系相当狭隘。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尤其是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争取市场、争取顾客、争取公众支持,成了企业生死攸关的关键,促使企业必须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理解,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直接促成了公共关系的兴起。 四、技术条件——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

在经济社会中,由于交往沟通工具落后,使得社会公众交往的深度、广度极其有限。而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日益精细的社会化大分工,使人们之间、组织之间的纵横关系与相互沟通日益重要,而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为人们进行大规模的交往提供了可能,并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与方法。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本世纪初人性文化的兴起,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大众传播技术的日趋普及与提高等诸方面因素的滋生与促成,才产生了公共关系学这门崭新的学科。 课堂提问:

试述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国情与公共关系 一、文化心态: 1.正道直行思想

正道直行的思想对于发展文明的公共关系,抵制不正之风有积极意义。

但气节观念常演化为“自我中心论”,表现为仇外、排外的民族沙文主义,容易致使闭关锁国、自我封闭、拒绝

与外界、外族的交往,这对于公共关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贯和持中思想

贯和持中思想对于现代公共关系的广结良缘、和平共处原则也有切合之处。

但贯和持中又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的简单协同道德,致使压抑个体的创造性,萎缩民众的参与感,抑制公平竞争,这与公共关系倡导积极竞争,注重发展个性的思想是背离的。 3.民为邦本思想

民为邦本含有以民众为治国安邦之根本、重视民众的积极面,与公共关系学强调民众、尊重公众的“公众意识”有一致之处。然而,就“民为邦本”的实质而言,依然是一种以人治为特征的专制思想,它常常只起着警醒统治者重视利用民众力量为其政权服务的消极作用,这与发展公共关系所需要的现代民主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4.平均思想

中国的平均思想与否定特权、讲求平等、崇尚公平竞争的公共关系规范是相吻合的,是公共关系中国化的必要土壤。

另一方面,平均思想是一种“绝对平均”的典型的小农意识,它所强调的是享受、收获的平均,而不是贡献和机会的平等,故它只能采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方法来实现平均,这种文化心态对发展公共关系是极为有害的。 5.重情轻理思想

重情轻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追求“人和”、广结良缘的公共关系是有些促进作用的。

但这种重情轻理的文化心态同时必然导致中国社会关系只能局限在狭隘的“五伦”关系圈子内,而且也容易导致我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人情化、情绪化、使我国的公关带有极强的“私关”色彩。 二、经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