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道夫事件的相关比较及其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麦道夫事件的相关比较及其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11日被戴上手铐带走,并由此引出一个可能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之后,华尔街再次震动了。而麦道夫的骗局将今年9月以来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拖向深渊。

一个拥有近半个世纪“白璧无瑕式”从业记录的投资专家,一种并不新鲜的欺骗手段(庞氏骗局: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同时用后来投资者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一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受害者,完美演绎了华尔街的多面性。

许多投资者、交易员甚至记者对于麦道夫会涉嫌欺诈都感到十分震惊。麦道夫的个人信誉一直非常好,至今在麦道夫公司的网站上还能看到这样的声明:“客户们知道,伯纳德·麦道夫本人追求完美无瑕的从业记录,致力于公平交易,并保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这些一直以来都是本公司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个众人眼中高尚、敬业的麦道夫,多年以来利用自己公司的投资顾问业务悉心设计了一个惊人的骗局。联邦调查局的起诉书显示,麦道夫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交易部门分别在不同楼层办公,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直到近期由于面临高达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无法再撑下去,才在12月10日向两个儿子,也是其公司高管坦白其实自己“一无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巨大的谎言”。麦道夫的儿子们当晚便告发了老爸,一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欺诈案这才暴露在世人眼前。 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是,麦道夫骗局的方式并不具有任何高科技的内涵,其实只是现代版的庞氏骗局。而目前我们国内这样的骗局其实还有很多,例如各种各样的非法传销活动。可是,正如麦道夫常常给投资者描述美丽前景一样,非法传销也经常拿各种各样的投资前景忽悠,其实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因此,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对我们太有现实意义了。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金融欺诈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发明”的。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人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在中国“庞氏骗局”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 中国这几年经济发展的确是非常迅速。但是我们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的融资相对困难,居民手中的现金投资渠道相对稀缺,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打着所谓营销改革的旗号进行金融欺诈的案例。可以说,中国正在金融金融欺诈的高发期。这几年的案例太多了。到目前为止,各地方的非法传销活动依然猖獗,而非法传销拉人头行为就是地地道道的金融骗局。他们所遵循的规则都是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同时用后来投资者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编出的理由远远比麦道夫更有吸引力,因为麦道夫有自己的光环,所以他只需要用比较晦涩难懂的投资技术术语忽悠一下,客户可能就肃然起敬了。 而在中国,所有非法传销的活动都要把政府和各种各样的知名人物捆绑在一起,创造光环,用来为他们的骗局服务。

麦道夫的骗局给所有相信非法传销的人提供了非常好又非常及时的的启示:

第一,骗局不是因为赚钱与否,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投资任何的项目,只是用后来者的钱给前边的人发所谓的红利。麦道夫的所谓基金也是在发红利,所以才有很多金融精英上当受骗。非法传销骗人的一个招数在于证明这种行为能够赚钱,其实这种证明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而困难的是真正投资赚钱。这恰恰是非法传销组织不做的事情。

第二,用晦涩难懂的理由来忽悠投资者。这是麦道夫的策略,也是非法传销这的策略。

越是晦涩越是玄乎,就越是让人无法去证实,也就越能蒙人。非法传销的那些理由听起来五花八门,却没有一句真的,而恰恰没有真的才需要搞得玄乎一些。

第三,核心组织秘不示人。麦道夫家族成员控制核心职位,其弟弟、侄儿、侄女和儿子都在公司居要职,让人无法窥其真相。而非法传销组织有的异地运作,有的干脆地下运作,谁也很难搞清其组织状况。

第四,钻监管当局的空子。麦道夫的骗局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异议,但是监管当局因为金融创新的光环而没有深入调查,失去了阻止骗局的机会。而非法传销同样是利用打击传销过程中出现的不尽人意的缺失,与监管当局玩捉迷藏,利用各种手段和技巧逃避监管。

其实,投资麦道夫的投资者很多都是高手。但是可能正是他们的聪明而耽误了自己。他们以各种所谓的投资理论为自己找理由,终于掉进了陷阱。而现在陷入传销的很多人也是这样自作聪明,把很多自己原来都不相信的鬼话当成所谓的理论创新甚至所谓的改革,还不停地忽悠别人。其实到头来都逃不脱麦道夫骗局中那些投资者的命运,血本无归。如果只有这样的惨痛损失才能让人清醒的话,那实在太可悲了。所以,希望麦道夫骗局能够让深陷传销的人猛醒,尽快解脱出来。

相关比较

伊瓦·克罗伊格——瑞典火柴大王

近来,大多数的报纸头条都把伯纳德·麦道夫说成是“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的缔造者。但若要讨论哪一个骗局才是史上最大的,恐怕还会有些争论。在麦道夫上榜以前,一些经济史学家坚持认为这项“殊荣”非伊瓦·克罗伊格(Ivar Kreuger)莫属。 1961年,知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将克罗伊格称为金融骗子中的“达芬奇”。他曾说:“锅炉房的操纵手,兜售莫须有的加拿大矿场股票的推销骗子,才华横溢但想象力不受道德拘束的共有基金管理者,当然还有越来越本土化的窃贼,都应该好好地研究克罗伊格。”

你会问,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的?他曾经用火柴把国际市场逼入绝境。没错,就是火柴,你用来点烟的火柴,瑞典出产的安全火柴。你听说过用一根火柴点三根香烟会带来不祥的古老传言吗?“当你为第三个人点烟时,仇家会带枪找到你们,当他扣下扳机后,第三个人应声而倒。”克罗伊格就是这个传言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因为谣言的散播可以使他卖出更多的火柴。

但是,人们记住他并不是因为他卖火柴有一手,而是他建立个人帝国的手段。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收购了欧洲所有的火柴工厂,然后,他给穷得叮当响的各国政府送去了一块大蛋糕:谁给他垄断火柴市场的权利,他就贷款给谁。一些还没从一战后的萧条中缓过神来的国家,从他那里借了好大一笔钱。1927年仅法国就借了7 500万美元,即便是像玻利维亚这样的小国家也没漏下,1930年他们从克罗伊格手里借了200万美元。

根据《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的说法,克罗伊格布下的是天罗地网:“他的垄断和熟练的销售能力将大大增加火柴的销售量。政府从火柴销售中收取税收,那么增加的销售量就会带来更多的税收,而这些税款就会用来偿还政府欠克罗伊格的贷款。这就是克罗伊格引以为豪的商场上的神机妙算:税收由他控制,所以收回贷款就有了保障,而行业的垄断同时能够保证极高的回报。”

结果是他这样卖火柴也不能保证一直赚到足够多的钱,很快地,他开始用公司的资产而非实际收益来付给投资者们红利。他借钱给政府,用公司自身的资产或者是先前收购的公司的资产去买下更多的公司。通过一些金融手段和虚假账目,他凭空编造出了根本不存在的利润,同时还对外发放红利。到了1931年,他已经控制了200家企业,而他在1921年报告的净

资产换算到今天竟高达1 000亿美元。

和所有“庞氏骗局”的宿命一样,1929年的股市危机导致他的账目曝光,而最终正是这次曝光给克罗伊格和她的帝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这是个巨大的“金字塔骗局”。1932年3月,就在将要和他委托的银行家们开会之前,伊瓦·克罗伊格在巴黎饮弹自尽了。 大家有目共睹,现在口风很紧的伯纳德·麦道夫估计是从这个瑞典火柴大王身上学到了一些本事。早在20世纪20年代接受《星期六晚邮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访问的时候,克罗伊格就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沉默,沉默,再沉默。”

里德·斯拉金和科学派教徒

因为不满足于互联网世界的光环,里德·斯拉金(Reed Slatkin)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Earthlink的合创者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资金管理人,建立了包括科学教派在内的金字塔帝国。教派支付给投资者虚假的回报,而投资者中的一些人又将钱反捐给教派,这也让这个骗局更加扑朔迷离。

作为前科学教派的牧师,里德·斯拉金的很多受害者都是科学教派的教徒。他虚构的金融帝国一直持续了15年之久,直到2001年才分崩离析。他从投资者手中骗取了约5.93亿美元,如今有2.4亿已无法追回。2002年4月,斯拉金被逮捕归案,被控合谋、诈骗、洗钱等共计15项罪名。尽管他积极配合当局的调查,但在宣判时法官指出:“我们似乎应该说,合作的过程多少有点坎坷。” 在审判期间,斯拉金试图为自己辩护,他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一部分是迫于科学教派的同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怂恿他继续行骗。法官没有采信他的说辞,而判他入狱14年。在里德·斯拉金设下的庞氏骗局中,被欺骗的投资者有福克斯新闻频道的格莱塔·范·苏斯泰瑞(Greta Van Susteren)和她的丈夫约翰·科尔(John Coale)。当《加拿大邮报》(The National Post)就投资问题采访科尔时,他坦言:“有那么一两年我看上去像个投资天才,但如今我就是个笨蛋。”

2008年11月,美联社报道称,科学教派将归还他们从斯拉金那里投资而得到的共350万美元。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与麦道夫的手法相似,在这个骗局里,骗子也利用了周围与他有着共同利益关系、共同债券、甚至共同宗教信仰的人。这样的手段就是如今人所共知的“骗熟”圈套(affinity fraud)。 卢·皮尔曼和后街男孩

2008年11月,出版商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了一本名为《打哑谜:卢·皮尔曼、后街男孩和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The Hit Charade:Lou Pearlman,Boy Bands,and the Biggest Ponzi Scheme in U.S.History)的书。哎呀,那时皮尔曼就这么轻而易举地骗了投资者3亿美元。在出版社会议上,谁能想象得到,仅仅在本书出版几周后,书中的案件同麦道夫的骗局比起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卢·皮尔曼,这位后街男孩组合的缔造者,在2008年3月承认了合谋、洗钱以及虚假破产声明等各项指控。这个娱乐大亨多年来经营着两家空壳公司,诱骗佛罗里达人把钱投给这两家仅仅存在于文件中的企业,而受骗者中大多数人已经退休。他送到投资者手中的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公司利润也仅仅是一纸空文。 之后我们也将看到伯纳德·麦道夫是如何重施这种伎俩的。 卢·皮尔曼如今面临25年的牢狱之灾,法官表示他每归还100万美元给投资者,就可为其减去一年的刑期。在听证会上,为了争取宽大处理,皮尔曼的律师向法官解释道:“如果您要这么说的话,皮尔曼先生确实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但是法官大人,他经营的是娱乐圈的生意呀。”

生于拜尤——“拜尤”对冲基金集团

塞缪尔·伊斯雷尔三世(Samuel Israel III)出生于一个名声显赫的商人家庭。他的祖父在新奥尔良创建了一家成功的日用品公司,这家公司由他们的家族掌控运营了近一百年,之后以数千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帝杰投资公司(the brokerage firm of Donaldson,Lufkin & Jenrette)。因为伊斯雷尔家族的关系,整个南部的投资者们都对他充满信心。

“拜尤”对冲基金集团成立于1996年,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伊斯雷尔屡屡更新投资消息,让投资者们吃下定心丸。每周一次的最新邮件和客户报表都及时寄出。只是,在公司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任何年终利润报表,而所有寄给投资者的客户报表都是虚构的,同样他们伪造账目审计报表来掩盖自己经营不利的事实。

伊斯雷尔给他的投资者们造成了4.5亿美元的损失。当一位客户试图通过电话联系公司但联系不上时,骗局才被揭穿。这位客户之后前往公司的办公室,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后门敞开。他走进去之后发现了一份六页的遗书,遗书出自伊斯雷尔的搭档、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丹·马里诺(Dan Marino)之手,在里面他坦白了一切。

2005年证交会对其提出的控诉基本如下:伊斯雷尔、马里诺(财务官)以及“拜尤”管理层将2003年公司旗下的四家对冲基金公司总利润夸大为4 300万美元,而交易记录却显示该基金实际上损失了4 900万美元。 1999年,马里诺创建了一家名为“里士满-费尔菲尔德协会”(Richmond-Fairfield Associates)的假会计公司,他利用这家公司编造基金一年一度的“独立”审计,从而使他和伊斯雷尔为基金一手打造的虚假业绩合理化。

伊斯雷尔和马里诺以收取 “奖金”的方式每年都从投资者那里窃取金钱,他们根本不配得到任何奖励,因为这家基金从来就没有年终收益。

在2004年中旬,伊斯雷尔和马里诺全面暂停了基金的证券交易。他们把将近1.5亿美元的公司资产转移到伊斯雷尔以及与“拜尤”毫不相关的机构名下,以骗取一级大银行货币交易投资和私人创业公司的风险资本投资。 即便在2004年放弃了对冲基金策略后,拜尤管理层还是定期给投资者送去财务报表,里面称通过2005年中旬的几笔贸易,对冲基金还是有利可图。伯纳德·麦道夫显然也用了其中的几招:不太独立的审计,延迟实际交易行为,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利润”收取佣金。这让我们再一次见识了虚构报表可以达到的境界。

麦道夫没有仿效伊斯雷尔定罪后的所作所为——至少目前没有。伊斯雷尔很快就认罪了,但之后他伪造自杀以躲避铁窗生涯。流亡一个月后,他在马萨诸塞州的索斯维克认罪自首,现在正在监狱服20年的刑。马里诺没有自杀,但他的刑期跟伊斯雷尔差不多。伊斯雷尔偶尔在新闻中露面,但最近一次却是——2009年1月中旬的一家杂志披露,他的女友试图给他送去300美元。 死了就解脱了

死了就解脱了。确实如此……尤其是假死的时候。伊斯雷尔把他的2006款通用“使节”车抛在哈德逊河的大桥上后,在落满灰尘的引擎盖上写下了上面这句话,好愚弄警方相信他已经跳了河。当局同意伊斯雷尔自己驾车前往监狱服刑的要求,伊斯雷尔却试图伪造自杀逃跑。联邦调查员压根儿就没有花什么时间寻找河里的尸体,他们认定伊斯雷尔将在机场或者边境自动现身。

但他没有。人们发现他和女友一直住在一辆停放在宿营地的房车里,三个星期后,他向当局自首。

总结

一场你永远不想参加的晚宴

“金字塔骗局”的受害者不仅仅是高级投资人,他们囊括了所有的社会经济阶层。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名为“晚宴” (The Dinner Party)的妇女运动,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风靡一时。

小镇上的家庭主妇、生意人、中产阶级的白领都着迷于这个运动的中心思想,即“参与便是帮助他人”。

即便你经常收到一些极具诱惑性的电子邮件,你也不至于笨到相信自己真的中了什么爱尔兰国家彩票,或者尼日利亚的王子需要你帮忙把大把大把的钞票运出国吧。但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在帮助其他妇女……教会的信徒都指望着你……不,这是合法的——这是在回馈社会,互相帮助……问问你自己:你的良心怎么说的?

这样强有力的说辞来自于一种“慈善捐赠理念”,而这个理念背后的机构有“妇女互助”或者“晚宴”。不管它叫什么,反正都是非法的。在这样的“捐赠”金字塔下,参与者会在招募会上看到一个图表,上面会显示当更多的妇女加入并缴纳费用之后,她们在图表上的排名将有怎样相对应的变化。当她们的名字出现在“甜点”这一层的时候,她们就将得到多达4万美元的回报。

重申一遍:“金字塔骗局”白纸黑字摆放在参与者面前,就像小孩的棋盘游戏。你还是会伸出手,然后沿着夺取大笔横财的必经之路继续下去。世界各地的妇女们还是一样被迷惑,轻易交出她们的积蓄、希望和梦想。为什么?因为其他人都坚信对妇女们、企业家们、家庭主妇们来说,给她们一个能够意外交到好运的机会,让她们得以追求梦想,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这种骗术在策略上来说和麦道夫的骗局大相径庭。麦道夫本来是死也不会被人们识破的。他也从来不走这种“强硬推销”的路线。但是准确地捕获并利用客户的热情这点,是麦道夫阴谋中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