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09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 B.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调整 C.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 D.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5.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再由政府补贴。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B.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 C.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D.安抚农民,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6.20世纪36年代,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众多新措施中对人民生活起到直接改善作用的是( )

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B.刺激出口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推行“工”与“赈”相结合的政策

7.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指( ) A.市场的自我调节 B.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C.政府刺激消费的措施 D.政府大量增发纸币 8.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裕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就业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农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它(指罗斯福新政)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峻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新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毅然不顾强大的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惟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均摘自《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请回答:

(1)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主要调整了( )

A.劳资矛盾 B.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这一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3)分析材料一,将你所学到的新政措施,就其主要倾向,按以上三个方面归类,并说明罗斯福政府财政赤字庞大的原因。

(4)据材料二,参照下列答法,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作出解释(不得摘抄材料原句),并说明这一理论与新政实践对30年代的美国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影响。 例如:“不应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是指 。 “改进和补充”是指 。 “影响”是指 。 (5)根据材料三的理解,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不同措施,根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据此分析判断后来二战中美英法与德意日之向对

抗的性质。

考点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重难疑点突破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原因: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手段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③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3)影响: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基本已不存在。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影响: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概念: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影响:“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福利国家的出现

(1)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英国、丹麦等国国家补贴占社会福利资金总额的1/3以上。

(2)福利制度的特点:由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

4.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晌及发展

(1)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2)发展: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考点对应例题

例1 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国有化政策

解析: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国家经济的发展,他们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实行国有化。

例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 解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推行福利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B 考点对应训练

1.二战后发达国家国有化的主要部门是( )

①基础工业 ②交通运输 ③银行、保险 ④公用事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二战后,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C.政府直接采购 D.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调节社会生产的主要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D.日本

4.下列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的发展情况表述错误的是( )

A.是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B.股票分散化

C.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全体股民手中D.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不复存在 5.“经营者革命”是指( )

A.企业经营者改造生产技术B.企业所有权易手

C.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企业经营D.企业经营者改革管理制度 6.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B.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C.加剧了资本家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矛盾 D.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过大,造成财政赤字

7.下列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B.福利资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 C.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D.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对少数贫困者的救济

8.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的借鉴意义在于( )

A.必须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B.政府必须尽量减少对企业自身发展规划的干预

C.国家必须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防止恶性竞争 D.必须按国际标准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摇篮到坟墓”——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养老金: 65岁以上的公民享受养老金,金额以其一生收入的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 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多少和纳税情况评算。养老金的来源则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失业补贴: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医疗保险: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补贴 材料二 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开支占国民生严总值的比重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看,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是建立在怎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3)“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考点四 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疑点突破 1.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原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继赫鲁晓夫之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①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②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评价: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也就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在改革的同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改革的速度。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l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领导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