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课题:1、社戏

教材分析:本文描写了幼时看戏的一段往事,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学习本文主,要学生揣摩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景物描写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童年友谊是最珍贵的情感,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本文景物描写作用。

2、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社戏”知识或图片。 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法与学法:合作探究、朗读研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节,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小时侯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畅谈,由此引入课题。老师补充相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归省( ) 行( )辈 惮( ) 撺( )掇( )凫( )水 旺相( ) 撮( )桕( ).........树 棹( ) 楫( )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

絮叨 依稀 自失 弥散 旺相 漂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请同学生们听录音,回答下列问题:

(一)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二)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三)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四)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

看社戏 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三个部分:

一、(1— 3段)盼看社戏; 二、(4-30段)去看社戏; 三、(3—40段)怀念社戏。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质疑问难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继续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特点。 六、板书设计

乐土→ 看戏→ 偷豆→怀念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抽生概括说明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一)明确: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讨论并归纳: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

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 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2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 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 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讨论并归纳: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 所当然;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 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二)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明确: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 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三)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四)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 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讨论并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

以我的童年趣事为话题写20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文中的优美词语认真抄写一遍。

3

2、写一段往事,抒一段真情,用上描写的词语。 七、板书设计:

双喜等小伙伴:天真、聪明、能干 景物描写:色、形、声 六一公公:淳朴 八、课后反思:

课题:2、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文中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和领略意境,要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2、生动形象的语言;排比句、反复句。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节,激情导入。

(一)导语:由教师介绍安塞腰鼓的特点,引入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文章《安塞腰鼓》。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瞳( )仁 恬( )静 亢( )奋 冗( )杂 羁( )绊 蓦( )然 ......2、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叹为观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悟。

听全文朗读(配乐)之后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 1、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句子。 2、概括安塞腰鼓的主要特点。 方法:

4

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