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检测新技术的应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检测新技术的应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检测新技术的应用(论文)

多国家推荐此项技术。因此,人们称免疫分析技术是21世纪最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检测分析技术[12]。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较为常用,它利用酶标记物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反应与酶的催化放大作用相结合,既保持了酶催化反应的敏感性,又保持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极大的提高了灵敏度,且克服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操作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伤害。

酶联免疫分析在赭曲霉毒素测定中远不如它对蔬菜中的对硫磷;谷物中的杀螟松、甲基嘧啶硫磷;奶、肉类中的西维凶、呋喃丹等检测。赭曲霉毒素是真菌曲霉 Ochraceous和几种 Penicillium真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它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毒性最强[13]。基于OTA的毒性大的原因,一些国家的限量标准就规定得很低,这就需要采用高灵敏的检测方法,我们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来检测OTA。TRFIA检测方法,其灵敏度、可测范围和稳定性大大好于现有的酶联免疫分析。

目前,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待测物的选择、免疫半抗原的合成、全抗原的制备、抗体的制备、测定方法、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方法评价。还有检测限度还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并且抗体制备难度大,不能同时完成多残留检测等,因此近年来在酶联免疫分析法(EIA)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一些新的技术,如斑点免疫分析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使得EIA技术的检测方法更加灵敏、快速、简便[12]。

免疫分析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还是利用生物抗体为识别元件,而生物抗体是决定免疫分析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关键,由于客观原因限制了它的发展,如:针对小分子农药的半抗原的不易合成等。

3.2.3 原子荧光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砷是具有蓄积作用的有害元素,砷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由于含砷农药的使用及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某些化学添加剂而引起食品中砷的污染。由于婴幼儿食品的特殊加工,

1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检测新技术的应用(论文)

更容易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因此,砷在婴幼儿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中尤为重要。

目前总砷的检测方法有原子荧光法、银盐法、砷斑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13]。目前对砷盐的检测多般采用银盐分光光度法,亦称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即DDC-Ag)比色法。该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比较准确的测出样品中砷盐的含量,但存在检测步骤繁琐、耗时长、影响因素多、检测误差大等缺点。

砷斑法也就是马氏试砷法:Zn、盐酸和试样混在一起,将生成的气体导入热玻璃管,若试样中有砷的化合物存在,就会生成AsH3,因生成的AsH3在加热部位分解产生As,As积集而成亮黑色的“砷镜”(能检出0.007mgAs)。“砷镜”如果能用次氯酸钠溶液洗涤而溶解,则证明是砷。

化学方程式:As2O3+6Zn+12HCl=2AsH3+6ZnCl2+3H2O 以硝酸作为消化体系进行微波消解后,原子荧光法测定。线性范围为0-10.00ng/ml,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80mg/kg,加标回收率85.7%-112%,RSD小于8.7%[13]。

由以上比较可知,银盐法测定砷过程繁琐,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化学反应条件不易控制等;砷斑法虽然比较简单,但目测时有主观误差,准确性差。而原子荧光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已被广泛应用。因此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后,利用原子荧光测定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的总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在用原子荧光测定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的总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还原剂与酸度的选择,样品中的砷以高价形式存在,在硼氢化钠和硫脲+抗坏血酸联合作用下,使被测元素得到较强的荧光强度,而且起到了掩蔽作用,消除了共存离子的干扰。并且盐酸介质中测定灵敏度最高,其浓度在1%时,荧光强度相当稳定。二、原子化器炉高过低时,光源射到炉口所引起的反射光过强,使空白荧光强度较高,会导致检出限变高,炉高过高时束照在尾焰上,尾焰体积小且易晃动,灵敏度和测定精度均会下降,选择合适的高度。载气流速过低不能将氢化物迅速带入原子化器,且使氩氢焰不稳定,增加背景噪声,载气流速过大会稀释气态原子的浓度。三、灯电

13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检测新技术的应用(论文)

流和负高压的选择要恰当,因为灯电流的大小与检出信号强度有关。灯电流过低,灵敏度明显下降,随着灯电流增大,灵敏度也随之增大,但灯电流过高会影响灯的寿命。如果负高压增大,仪器的灵敏度明显增大,但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噪声,使精度下降。负高压过低,灵敏度降低。四、样品的消解选微波消解法,因为微波消解法具有快速、节能、高效等优点。

3.3 食品检测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细菌、病菌和其他微生物无处不在,已经有很多致病菌被证实为重要的食源致病菌和水源致病菌。一般性食源致病菌如:沙门氏菌、肉毒梭菌(在我国则以臭豆腐、豆豉、面酱、红豆腐等食品较多[16])、埃希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乳制品、蔬菜、肉、禽、鱼、熟的即食制品[16])等引起的病例越来越多。由于致病菌往往与非致病菌共存于复杂体系中,且数目极少、致病性极高等。因此,需要微生物检测方法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较短的分析时间。而传统的检测方法通常是通过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还有通过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而同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特征有一定稳定性,来区别鉴定微生物。因此传统检测方法的步骤较繁琐,检测时间长,结果不宜判断等缺点。

为了避免以上的缺点,采用荧光分析法、色谱法等。它们具有快速、高灵敏度等优点。一些新的检测技术,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很好的被人们所利用。如上述所讲的色谱法和荧光分析方法的检测成本较高,限制了一些小型的企业的发展。

荧光分析方法只能检测真核生物,与细胞大小、生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又和培养条件以及微生物来源有关[17],不能被广泛推广。

免疫扩散法是最先利用的免疫学方法检。它主要分为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它们检出灵敏度较低,检测标本需要浓缩,操作量大,因而未能推广。放射免疫法(RIA)的应用将同位素测定的高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特异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所提高而且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RIA测定食品标本不需要浓缩,

14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检测新技术的应用(论文)

1-2天之内可出结果。但该方法存在放射性污染和需要专门的防护设备、检测仪器等问题,也不易推广[16]。

免疫荧光技术(IFT)是在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特异性的荧光反应,可用来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等进行快速检测。此方法的主要特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16]。

色谱法分析虽是采用得最广泛的真菌毒素分离分析技术。可高效薄层色谱法要求配备更精确的点样装置和展开设备,以便改善分离和获得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另外加压薄层色谱法和温度梯度薄层色谱追法等技术,也被用于真菌毒素分析。采用哪一种检测技术,主要由真菌毒素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有些有颜色的毒素,如羟基蒽醌和黑麦酮酸等,在可见光下即可检测:有的在某种波长下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如棒曲霉毒素等;有些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桔霉素、棕曲霉毒素A和杂色曲霉素等,在某种激发波长下发荧光;所有不具有上述特性的真菌毒素,均可通过显色反应检测

[18]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