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及实验汇总

第 1 课 变化的世界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2、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3、记录物体的变化,我们采用的方法有拍照片、文字描述、画图等。

4、完整细致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变化的过程,探寻物体变化的原因,这对科学探究来说非常重要。

第 2 课 多样的天气

1、天气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2、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电话等。

3、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展, 的 预 了 还

度和舒适度等内容。

5、空气质量预报是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等级的预测。 6、紫外线强度是指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观测、预报、发布天气消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天气报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除气温、阴晴、风力、风向等,增加了空气质量、 紫外线强

7、舒适度指数是指人对气温、湿度和风的综合感受,分为极冷、寒冷、偏凉、舒适、偏热、闷热、极热 7 个等级。

第 3课 观测天气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仪箭头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北方吹向南方,风向仪指向北方。

2、阴、晴、雨、雪、霜、雾、台风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水、风和来自太阳的热三个要素变化形成的。 3、气象站的百叶箱内装的是温度计。

4、风向仪可以用来测量风向。

5、制作风向标的技术关键是风向标能自由转动。

6、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雨量。

7、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的天气数据不一样。

8、测量气温;一是温度表离地面的高度为 1.5 米。二是温度表要放在隐蔽的地方、防止日晒雨林。

三是温度表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第 4 课 发布天气消息

1、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各种仪器观测天气 , 收集天气信息;第二阶段通过人工和计算机计算,分析观测到的天气信息;第三阶段以报纸、电视、广播、电话等形式发布

天气信息。

2、气象卫星可以随时跟踪云层以及暴风的路径,拍下云层的变化的照片,并把它传回地面。

3、气象工作人员把从卫星或地面上传回的、经过多次观测获得的天气资料输入电脑,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未来天气的科学预测。

4、由于气象卫星的应用,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精确了,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了。

第 5 课 天气与生活

1、天气影响人人们的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①春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②晴天有利于人们的出行③雾天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①城市的热岛效应(原因是车流、人流、高大的建筑)②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③二氧化硫形成酸雨)详见教材 18 页科学在线。

2、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量增加,因而造成了温室效应和酸雨。

3、检测酸雨方法: ph 试纸、牵牛花 , PH值小于 7 是酸性,等于 7 是中性,大于 7 为碱性。②使用牵牛花,牵牛花遇到酸雨会变成(白色)。

4、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洼地区。

5、酸雨会引起水中生物减少,林木生长变慢乃至死亡,土壤台风结构受到破坏,甚至会严重腐蚀古迹和城市建筑。

6、台风是天气对我们生活和生产不利的一个例子。

7、农村与城市相比,气温低,人流量小,建筑物低矮。

8、城市中心的气温会比农村的气温高。

第 6 课 固体、液体和气体

一、知识点

1、固体的主要性质是: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流动,绝大多数不易被压缩。

2、液体的主要性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并且能填充不同形状的容器。不易被压缩。 3、气体的主要性质是:没有一定的形状或体积,可以被压缩进一个较小的容器或无限膨胀。二、演示实验 (一)使用天平

1、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里,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它的称量范围,被测物体的质量;能超过这个 范围,称量之前,先要估量一下被

测物体的质量,再选用适当的砝码。

②要保护天平盘,脏的、湿的、有腐蚀性的以及粉末状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盘里。

③注意保护砝码,往天平盘甲放砝码时要用镊子夹,而不能用

手直接拿。用完以后仍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里,不允许放

在其他地方。

④要保护天平,取放物体、加减砝码都要轻拿轻放,避免振

动。

2、待指针指在标度盘中央,或从标尺上看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之

后,停止加减砝码,此时天平已平衡。

3、计算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 ( 包括游码所指示的质量 ) ,即为被 测物体的质量。

4、实验完毕,把砝码放回盒中,把游码拨到零刻度处。

(二)使用量筒

把最筒 ( 或烧杯 ) 平稳地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左手 ( 或一个人 ) 扶住量筒 ( 或烧杯 ) ,右手 ( 或另一个人 )

慢慢地往量筒中注入液体。为了防止溅出,要把杯子紧贴量筒 ( 或烧杯 ) 。在接近 1、 00 毫升时,要格外仔细,尽量保持液面平稳,读量筒的数值时视线要和刻度持平。

三、拓展实验

【实验课题】测量石块的体积

【实验器材】量筒一个、石块一个、棉线、水。

【实验过程】

方法 1:向量筒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并记录下来;将小石块顺着量筒壁轻轻滑入水里,再记录水的体积,两次水的体积之差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方法 2:在浅盘上放一个烧杯,烧杯里面装满水;将小石块轻轻浸入水中,溢出的水会流到浅盘里;用量筒测出浅盘内水的体积,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第 7 课 冰、水和水蒸气

一、知识点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读数时,温度计 不能拿出拿出水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

2、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3、把水加热到 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4、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水在沸腾一段时间后它的质量减轻。

5、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水。

7、冰变成水,再变成水蒸气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水蒸气变成水,再变成冰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

8、在寒冷的冬天,当气温降到 0 摄氏度以下时,水会结冰。

9、冰受热后化成水,还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10、水蒸气是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二、分组实验

【实验课题】化冰实验 (冰水和水蒸气三者的变化实验)

【实验器材】冰 30 克、两个烧杯、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实验一

1、甲组的同学把冰放在室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

实验二

1、乙组的同学用酒精灯加热乙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2、几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以及到水沸腾时的时间,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并记录;停止加热后,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察水会有哪些变化?

【注意事项】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拿出水面。

第 8 课 水到哪里去了

一、知识点

1、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 3、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4、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风力越大,蒸发的速度越快。相反,温度越低,表面积越小,风力越小,蒸发的速度越慢。

5、用手蘸少量水,抹在手背上,感觉(凉),因为(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把手背的热量带走了)夏天洒水也因为水蒸发带走周围的热量,所以感到凉爽。

6、怎样让衣服干的更快?(把衣服展开、挂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下)

二、分组实验

1、【实验课题】写字游戏

【实验器材】温水、黑板、湿布 【实验过程】

①用湿布在黑板或桌面上写一个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②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

【实验结论】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蒸发要吸收热量。 2、【实验课题】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水、玻璃 2 块等。

【我的假设】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

①在两只碗里倒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在向阳处和背阴处,发现向阳处的水蒸发得快。 (验证是否与温度有关)

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水,在其中一块玻璃上方用扇子扇,发现扇子扇的水蒸发得快。 (研究

是否与风有关)。

③在盆和碗里倒同样多的水,同时放在阳光照射的同一地点,发现盆里的水蒸发得快。(研究是否与蒸

发面积有关)。

【实验结论】温度高、风大、蒸发面积大可以加快蒸发。

第 9课 雨的形成

一、知识点

1、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

3、用人为的手段促使云层降水成为人工降水。它不仅能有效的缓解旱情,还有灭火的作用。向云中播散(盐粉、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人工降雨

二、分组实验

【实验课题】小水珠从哪里来

【实验器材】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温水、酒精灯

【实验过程】

1、向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用试管夹夹住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要晃一晃,让玻璃片受热均匀。

3、同时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有小水珠生成;热玻璃片上没有小水滴生成。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三、演示实验

【实验课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碎冰若干、铝盘、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水、大烧杯 【实验过程】

1、用锤子和铁钉在金属盘上打些小坑,使盘底向下鼓起小凸点。

2、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在烧杯中倒入约五分之一的温水,把盘放在烧杯口上。

3、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盘地出现小水珠,随着水珠的增大,从盘地落下。 【实验结论】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降落下来形成雨。

第 10 课 周围的生物

1、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我们称为非生物;一类是有生命的,我们称为生物。

2、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科学家们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三四多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