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史》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史》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知识解读]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尼洛夫娜是由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1)她是钳工的妻子,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的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心吊胆,因此显得悲哀和柔顺。

(2)革命者常在她家里聚会,她从恐惧变为习惯,并认为革命事业是对的。出于母爱她主动承担了送传单的任务,近出了进行革命的第一步。“五一”游行儿子被捕之后,她到城里与革命者交往,受到更多的熏陶,她已经从爱儿子扩展到爱同志,送传单对于她来说已是工作的需要了。

(3)直到最后被捕,她彻底完成了从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到自觉工作、坚定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母亲的转变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显示了革命理论和运动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

作品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巴威尔,这是一一个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他本来走的也是父辈的道路,但革命改变了他。他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并关心母亲和同志,在“沼地戈比”事件中他提议罢工,由于还“不会说明真理”,建议未被接受。

(2)“五一”游行中他举着红旗走在最前头,表明他大无畏的精神和政治上的坚定与成熟。

(3)法庭斗争使这个人物显示出了他的全部光辉,他的演说义正间严,是向专制制度宣战的檄文。他是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革命家形象。 应用《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解读] 《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作品展示了俄国工 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长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

《母亲)是高尔基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在革命的发

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它既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产阶级的的斗争,又充满革命的激情、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主而又结合浪漫主义的作品。

综上所述,《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不愧为划时代的光辉著作。 第三节 肖洛霍夫 识记肖洛霍夫的主要作品

[知识解读]肖洛霍夫是苏联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描写顿河哥萨克的生活和命 运“悲剧史诗”而闻名于世。

1924年,肖洛霍夫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胎记》。1926 年,他将发表的短篇小说结成《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两个集子出版。

《顿河故事》已是露出肖洛霍夫善于写悲剧的某些特点,,同时也表现出肖洛霍夫特有的幽默和喜剧才能。肖洛蛋夫正是以自己的这此多种风格的短篇小说为基层创作出闻名世界的宏伟悲剧史诗《静静的顿河》。

1930年,肖洛霍夫写出了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这部作品不是农业集体化的颂歌,而是在革命的话语掩盖下对集体化这一人间悲剧的抒写和批判。1960 年发表的第二部,更是着重从人道主义精神审视这场悲剧。

1942年,肖洛霍夫为纪念卫国战争一周年,发表了短篇小说《仇恨的科学》。 1956年和1957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短篇小说《个人的遭遇》,小说讲述一个普通战士安德烈.索科洛夫的故事。

理解《一个人的遭遇》在苏联战争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解读]小说讲述 一个普通战士安德烈.索科洛夫的故事。他在卫国战争中经受了 集中营生活的考验和亲人相继死亡的痛苦,在非人的环境里他保持了一个战士的高尚品质。

战后,他收养了一个孤儿,两个人相依为命,继续生活下去。这篇小说是对苏联战士不可摧毁的坚毅精神的讴歌,但已不同于从前的玫瑰色的英雄主义,而是关于战争苦难的倾诉,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对于战争、对于既往历史的深人思考。此小说为处理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开辟了新道路。 应用《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知识解读]《静 挣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1)作品具有史诗性。肖洛霍夫率先真实地再现了十月革命前后哥萨克及整个俄国命运 的伟大转折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时期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结瀚的内容,众多的人物,丰富主彩的插曲,磅礴的气势和诗史的规模堪称苏联史诗的高峰。 (2)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相结合。作家在叙述历史时间和描写历史人物时,将许多历史文献资并写进小说之中,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使其具有编年史的特点。在望造虚构形象葛利高里时,作者融人自己参与历史的亲身经历和个人心理,将历史人物和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哥萨克民间、民族语言的大最运用和饱含抒情的风景措写。小说开头引用的哥萨克古歌,既能使人们忆起数百年前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又预示着英雄的后代在浑浊的顿河边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小说中大量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暴风雨之中祖咒葛利高里以及葛利高里被打死后的心理描写.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这部小说也有一些缺点,如对哥萨克三次战争描写的片面性,对人的描写违背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等。 第四节 罗曼.罗兰 识记罗曼.罗兰的主要作品

[知识解读]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人民戏剧”构想,名人传记,以及他的鸿篇巨制《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他留下的不朽的巨著。

罗曼.罗兰革新法国的戏剧.先后写出了《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等“革命戏剧”以及《圣路易》、《艾哀尔》、《理性的胜利》等“信仰悲剧”。 1903年,他也开始给系列“ 英雄”写作传记 最著名的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也从1903年开始陆续发表。 两次大战之间,是罗兰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他发表了许多作品,包括戏剧《利吕里》,小说《特勒朗波尔》,传记《甘地传》。从1922年开始,他陆续发表四卷木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分别是《阿耐蒂和西勒维》、《夏天》、《母与子》和《女顶言家》。

剧本《罗伯斯庇尔》,可算是他一生创作的结语。 理解音乐小说

知识解读]音乐小说是指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浓郁的音乐色彩。它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在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 应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知识解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顾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

(1)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两个人的影响:祖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真诚,还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

(2)他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丰富而敏感。逃亡法国后,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像个杂要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枰击。他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到民间去,和平民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