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一章绪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动态性。无论多么重要的成果,人们不知道其存在就不能成为情报。情报处于运动状态中,用户主动搜集情报,情报机构采用先进载体和手段主动传递、研究情报、促使更多的静态知识成为动态情报。

3、效用性。人们利用情报是为了获得实际效益,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竞争,同一情报因时间、地区、对象不同呈现出的效益也不同;情报针对性越强,越能促进人们达到目的。 4、社会性。情报来源于人类计会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存储于社会系统,并为社会广泛地选择利用。

5、语言性。情报必须通过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正是由于情报的语言性才使它能够记录在各种载体上。

6、可塑性。在情报的加工整理过程中,既可概括归纳,使之精炼浓缩.又可补充综合使之系统全面。

7、时间性。特定情报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内传递和利用才会产生更大效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的效用性也会随之降低。

(三)情报的功能

在信息社会中,情报将发挥越来超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包括: 1、启迪思维,增长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帮助决策,协调管理、节约各项事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了解动向,解决问题,加快人们各项活动的进程,以便在信息社会中竞争中获胜。 四、文献

(一)文献的概念

文献的定义多种多样,例如: 1、《辞海》1989年版解释为:原指典籍与宿贤。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又为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

2、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h5217)的解释是:“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3、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但其基本涵义是相同的,都强调了文献的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

从上述定义人们不难看出,文献的范围常广泛。不仅古代的甲骨文、碑刻、竹简、帛书是文献;图书、报纸、期刊是文献;现今的机读资料、缩微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也是文献。

(二)文献的功能

1、知识的积累、传播与创造

文献积累着知识,保存着人类文化遗产,它汇集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知识的宝库。它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了解过去,预测未来。它是人们接受终生教育,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智力资源。文献在时间上的传递,实现世代人之间的科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献在空间上的传播,促进同代人之间的信息、文化、技术的交流和沟通,推进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加速知识的创造,推动社会的发展。文献是一种智力资源和创造力。

2、研究成果的确认与评价

文献,特别是科技文献中记载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记录有从事研究的人和完成研究的时间,这是对人的确认,也是对研究水平衡量的重要依据。从文献发表的数量、质量及其波及的范围和产生的影响、被他人引用的情况等统计分析,可以对个人、团体以致国家的研究实力、水平和前景做出客观、公正、公平和公认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激励人们的创新精神,去获得更多的成果。文献是一种凭证。

研究人员充分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他人的文献信息,通过自身的研究活动去产生新的知识,总结成新的文献,再供其他人享用。这样,形成一个知识、文献信息不断充实、增长的信息流和知识链。人们在推动世界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

五、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的辨证关系 从科学概念和客观对象的规律性来考虑,信息、情报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文献是信息、知识、情报赖以存在的外壳。情报、知识都属于信息这个大的范畴,三者都可以被记录、贮存、传递,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信息是大脑加工的原料,而知识则是人类大脑对大量信息加工的结晶。系统化了的信息即为知识,当知识遇到不能理解和认识时,则它又变成为人类的一般信息现象。 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情报。唯一判别特征是“是否有用。”

静态的知识只有被激活起来时,才能转化为情报,情报是知识中最活跃的部分。

因此,情报是在运动中交流中的知识或信息,一旦产生需要,信息、知识立即转化为情报,而一旦不再需要,则情报立即返回为信息或知识。信息、情报、知识的关系如图1—2所示:

信息 情报 知识

图1-2 信息、情报、知识的关系

从图l—2中可见,情报处于中间层而,情报是一种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活动,与信息和知识同时接触,直接发生信息交换,而信息和知识则由于情报层的阻隔不能直接发生反应。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是信息、知识、情报赖以存在的外壳。文献不等于情报,但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绝大部分情报以文献形式来表达、传递;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情报又可通过文献获得。所以文献含有大量情报,是主要情报源。据统计,约70%的情报来源于文献。

第三节 科技文献的类型和特点

科技文献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记录。它记录着无数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科学构思与设想,记录着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进展与水平。

科技文献,是科研人员从事研究,设计人员从事设汁,教学人员从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各项研究都离不开参考文献,参考的文献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获得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一、科技文献的类型

(一)文献的载体形式

按文献的媒体形式分有: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和机读型。 1、 印刷型

印刷型(printed form) 文献即书本型,也称纸介型(paper type)文献, 是一种以纸介质为载体、以书写或印刷方式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献类型。它是一种技术含量低、对个人使用相当方便的一种文献,人们对它司空见惯,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载体。上千年来它在人类的阅读、信息的流通中功不可没。 印刷型文献的优点和缺点如表1-1所示: 优 点 易携带性(portability) 易阅读性(readability) 可做标记(markupability) 缺 点 信息密度低 容量小 体积庞大 占有大量存储空间 不易长久保存 个人可支付(affordability) 可存档(archivability) 可占有(ownability) 可保存(durability 表1-1 印刷型的优点和缺点

2、微缩型

微缩型(microform)文献,就是以光学材料和技术生成的文献形式,目前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全息照相技术出现之前,一般只是将文字、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一种等比的缩放。

现在常见的有两种胶片产品:缩微胶卷(microfilm)和缩微平片(microfiche)。它的显著优点是体积小,只占纸介文献存储空间的1/10,存储密度高,易保存和流通、价格低、管理方便。缩微技术既可以实现纸面文献的缩小(microphoto),也可以进行缩微片的复制(microcopy), 还可以完成缩微品对纸介文献的还原。一张国际标准型缩微平片可以1:24的比例容纳98页书面文献。

用户通过阅读机(reader)直接从屏幕阅读;用还原机(reader-printer)既可阅读,还可将其打印出纸介文献。缩微技术的发展使一张平片存储400页的纸面文献已变得轻而易举。许多报刊、学位论文等文献做成缩微版本,世界上最大的缩微公司UMI(University Microfilm International)已出版了2.7万余种报刊的缩微品。缩微品的主要缺点是它需要的设备比较贵昂,检索不便。

缩微媒体还可作为计算机数据的存取载体,分别有输入胶卷CIM(Computer Input Microfilm)和输出胶卷COM(Computer Output Microfilm)。缩微图像可复制,传送设备能将扫描的缩微图像在异地的打印机或传真机等设备上输出。缩微型资料本身的数字化被认为

是一种趋势。

3、声像型

声像型(audio-visual form)文献,也称视听型文献,它使用电、磁、声、光等原理和技术将知识、信息表现为声音、图像、动画、视频(sound, image, animation & video)等信号,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比起文字信息来,人们更乐于并容易接收视听信息,它是人们认知、学习、文化娱乐的重要来源。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它在描述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比如大至天体星云,小至原子结构。在语言学习方面,这类文献也有其独到之处。

声像文献有许多制品,从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片直至当前风云市场的唱盘和视盘(audio disc & video disc)。利用计算机对音像信息的处理,使声像型文献更丰满、诱人,也声像文献与电子文献浑然一体。

4、机读型

机读型(machine readable form)文献是电子型(electronic form)文献的前身,所谓“机”现指的就是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存取与处理,完成文献信息的数字化(digitalizing),形成电子型文献及形形色色的电子出版物,它们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录等等。机读型的版本也是多样的,有磁带版(magnetic tape)、磁盘版(floppy disc)、光盘版(CD-ROM)、联机版(online)以及最新的网络版(network)。

电子型文献不仅具有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的特定,而且具有电子加工、编辑、出版、传送等种种功能。

机读型文献有如下特点:

可存取性(accessibility)、 可获得性(availability)、 即时性(immediacy)、 及时性(currency)、

可检索性(searchability)、 可研究性(researchability)、

学科交叉性(interdisciplinarity)、 动态性(dynamic)、

合作性(collaboration)、 可链接性(linkability)、 交互性(interactive)、 广博性(encyclopedic)、 多媒体性(multimedia)。

当今时代,文献的媒体形式正在朝数字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

多媒体是数字化视听媒体,由计算机提供交互式访问,除文字外,包括图、声、视频等综合效果,界面友好,它是电子型的、也是声像型的。高技术支持的虚拟实现(virtual reality)可以将人们带进一个虚幻的模拟空间去漫游和体验。

电子文献借助计算机被海量存储,又借助计算机网络流向四面八方,它是当代文献的一道风景线。有人说电子文献是人类在知识生产与交流方面继语言、文字和活字印刷以来的第四次革命。人们通过计算机来书写、编辑、生产电子文献,人们又通过计算机来检索、阅读、交流、收集电子信息资源,出现了当代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网络素养(network literacy)等新概念。

电子文献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一些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已经问世。不过,当前还难以预料一个无纸社会(paperless society)来实现电子文献对其他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