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一章绪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检索及利用?因为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无处不存在信息;人们到处在谈论信息,常常有信息需求,随时要利用信息。可以说信息与人类的一切活动密切相关。我们已经步人了信息化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物质、能源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并且在其中发挥着支配作用。

第一节 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

获取信息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之一,这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而且是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果说文献信息是人类知识的宝库,科技文献检索就是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会文献检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面的开拓,也利于参加工作后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信息意识。

对于硕士生来说,在学习阶段中,主要是学会如何独立地从事研究工作。在查找文献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对于博士生来说,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培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方向的能力,能够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在开始研究课题之前、首先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以便了解和继承前人的成果,摸清该学科或课题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与其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要具有吸收信息的能力,必须克服三个方面的语言障碍,即自然语言障碍、学科专业语言障碍和图书信息系统中的检索语言障碍。其中检索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不懂信息检索语言,没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能,以致不能有效地利用图书信息系统去检索有关科技文献资料,调整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仅仅具备—定的外语和学科专业知识,而没有一定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就会面对汪洋大海般的科技文献资料陷入找不到、读不完的困境。因此,在高校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吸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知识更新和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其重要性就在于此。掌握科技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能的重要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

一、有利于减少课题的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成功率 任何人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活动,或开始做一项新的科研工作,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有关文献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摸清国内外是否有人做过或者正在做同样的工作,取得了一些什么成果,尚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借鉴、改进和部署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方能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否则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例如,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由于检索和利用国外的情报资料,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的投资为40亿美元,仅为国外同类投资的50%。

二、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数量在剧增并且学科间相互渗透。科研人员在进行一项科研活动中,查找资料占了大量时间。据美国和日本20世纪仍年代的一项统计。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中所花的时间为,试验研究占32.1%,计划、思考占7.7%,数据处理占93%,查找情报资料占50.9%,如果熟悉文献检索方法,就能大大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从而加快科研速度,早出科研成果。

在当今世界,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速度的意义还在于使相同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专利法规定,对相同的发明成果,按先申请原则授予专利权。即只授予第一个申请人专利权,其后申请的发明作为已知技术处理。显然,如果忽视科研速度,即使科研获得了成功,但由于发明失去了时间的新颖性,也会变成无效劳动,给国家带来损失。

三、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开拓型人才

现在,科研成果从发明到推广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的有效期也在逐步缩短,因而技术信息也出现了知识“失效”的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估测,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科技知识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87.5%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积累的。估测还指出,如果大学毕业后五年之内不学习补充新知识,原有的知识50%将陈旧失效,十年之内不学习补充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将100%陈旧失效,即由先进的知识变成一般知识。这就是说一个成熟的科技人员,他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的。如果不继续学习,不更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将会失效。另外,大学生上课用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学生手中,要经过3.5年,甚至长达十年时间,书本上的知识有些已经老化了,因此应将学生从静态知识引向动态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跟踪收集国内外的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进行研究探索,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克服自然语言和学科专业语言障碍

由于当今文献语种很多,而一般科技工作者除母语之外仅掌握1-2门外语,这就给检索者了解世界先进技术带来困难。而文摘型检索工具选登的文摘覆盖的语种较多,即使是一个不掌握外语的人,通过阅读文摘,也能了解各语种文献论述的主要论点、研究方法、结论等,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献检索环境很不完善。全国性的数据库较少,计算机检索环境较差,检索费用也较高。手工检索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检索工具不全、文献比较分散,给获取一次文献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加强信息意识,并从整体上、方法上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这一概念首先是由C.E.Shannon和W.Weaver提出来的,他们试图给信息一个正式的和定量的定义,从通信工程、计算机和电信的角度出发,把一个消息中携带的信息量的大小用比特(bit)来度量。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却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强调不同的方面。

(二)学者们的见解

他们从不同学科方向出发,有不同的观点。 哲学家认为: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依据, 数学家认为:信息是一种概率, 物理学家认为:信息是“熵”,

通信学认为:信息是“不定度”的描述,

图书信息领域的专家认为:信息是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传播、记录、出版及发行的观念、事实及论著。

(三)经典工具书的定义

我国《辞海》对信息的释义是: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光焕发和意义。

美国《韦氏字典》对信息释义为:接受由他人传来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由他们通过调研和学习获得的;从特定的事件或状况下,如消息、新闻、通知中获得的知识;用来传播的事实和数据。

时至今日,信息呈现的类型多样,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广播、电视、电话通话、语音、音乐、影视、数据库等等。信息量与日俱增,如世界收藏量最大的信息资源中心美国

50

国会图书馆的信息量就达到3P(Pet bytes, 1P=2 bytes)。

(四)信息的结构

信息的结构由图1-1表示: Data-信息的原材料

Information-由人提供的有组织的数据 Knowledge-对信息的理解与认识 Wisdom-精炼的知识

图1-1 信息的结构

(五)信息的特点:

信息具有时效性、传递性、可扩散性、可扩充性、可替代性和共享性。 二、知识

(一)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人类对信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人们对事物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便形成了知识。知识是信息内容的组成部分。

(二)知识的类型

知识有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之分。个人知识是个人具有的专用知识,与社会知识相对应。个人知识存在于个人大脑、笔记或书信中,只有个人才能加以利用。个人知识不断为社会知识补充新的内容,个人创造的新知识一旦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就成为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是

社会系统集体拥有的知识。社会知识存在于文献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口头传说中。社会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基本部分,一个团体或社会的所有成员能够通过文献等不向媒介自由地获得社会知识。个人知识的不断创新发展丰富了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又是个人知识的丰富源泉。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人类现有的知识可分为四大类: 1、Know what(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2、Know why(知道为什么)——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3、Know how(知道怎么做)——关于技能或能力方面的知识。 4、Know who(知道归属谁)——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 (三)知识的属性

所谓知识的属性是指知识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性质:

1、意识性。知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它、识别它、利用它。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

2、信息性。信息是产生知识的原料,知识是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并经大脑室新组织和系列化了的信息,信息提炼为知识的过程是思维。

3、实践性。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产生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科学知识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4、规律性。人们对实践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人们获得的知识在一定层面上揭示了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5、继承性。每一次新知识的产生,既是原有知识的深化与发展,又是更新的知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被记录或被物化为劳动产品后,可以世代相传利用。

6、渗透性。随着知识门类的增多,各种知识可以相互渗透,形成许多新的知识门类,形成科学知识的网状结构体系。 (四)知识的作用

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1、知识是文明程度的标志,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其创造、吸收、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知识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工具的进步、劳动对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都是知识推动的结果。

3、知识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动力,是科学教育的内容,能促进人类智能的改善。

三、情报

(一)情报的概念

“情报”这个词最早产生于军事领域,在我国1979年以前出版的《辞海》和《辞源》中,对于情报的解释是“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曰情报。”在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扩充为“??亦泛指一切最新情况报道。如科学技术情报。”简单地理解:情报就是情况的报告,事信的报知。

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情报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我国情报学家严怡民教授认为:“情报就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的知识”。

情报的一般定义为:针对待定目的、特定对象、特定时问所提供或寻找的能起借鉴和参考作用的信息或知识。

(二)情报的属性

所谓情报的属性是指情报本身固有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识性与信息性。情报必须具有实质内容,凡人们需要的各种知识或信息,如事实、数据、图像、信息、消息等,都可以为情报的内容。没有内容的情报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