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页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54页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四章 建设任务与规模

4.1建设任务

(1)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泥沙; (3)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2建设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72.5km2。项目实施后,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43.5km2,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0.0%,效益周期年内拦泥49.5万t,拦蓄径流14.5万m。

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项目实施后,新增林草植被1200hm2,其中:营造乔木林150 hm2,灌木林350 hm2,封育700 hm2,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74.1%,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林草覆盖率的大幅度增加,将使其成为陶乐地区的绿色屏障,大风及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3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发展地区经济的目标。

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项目效益充分发挥后增加到4500元,增加400元。

4.3建设规模

4.3.1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和配置

针对项目区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土壤条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坚持坡沟兼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草)的原则,对山、水、田、林、草、路进行综合治理。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效益为中心,将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水土流失地区峁梁、坡面、沟道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具体布设如下:

1、土层较厚的缓坡地带种植水土保持侧柏林和山杏林,起到保持景观多样性和绿化之目的。

2、坡顶、阳坡、半阳坡营造耐旱、耐脊薄的柠条林;阴坡、半阴坡营造沙棘林,以达到扼制水土流失之目的。

3、在项目区北部的天然草场和疏林地实施封育治理并修建必要的围栏,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处在发育阶段的侵蚀沟道修筑高标准的沟头防护工程。 5、在流域面积较小且土料充足的支毛沟内修建谷坊群和小型淤地坝。 6、现有的交通道路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需在沟道较宽、沟底平缓的干支沟内不行洪的沟道一侧修筑作业路。

7、在项目区交通要道或沿线醒目的地方设置宣传碑和标志牌。 4.3.2建设任务和规模

陶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新增综合治理面积4350hm2,其中:营造乔木林150hm2(侧柏林50 hm2,山杏林100 hm2),灌木林350hm2(沙棘150 hm2,柠条200 hm2),封育700hm2;修建网围栏51.0km;修筑蓄水池3座,泵站3座,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作业路14.5km;设置宣传碑1座,标志牌3个。(具体详见表4-1)

项目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地,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单位面积治理投入标准较高。根据本项目区建设任务,考虑到投入的可能性,复核确定本项目区的建设规模,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5km2。

表4-1 项目区新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数量表 治 理 措 施 侧 柏 乔木林 人工造林 2(hm) 灌木林 山 杏 小 计 沙 棘 柠 条 小 计 合 计 封 育(hm) 网围栏(km) 蓄水池(座) 扬水泵站(座) 作业路(km) 宣传碑(座) 标志牌(个) 2合计 50 100 150 150 200 350 500 700 51 3 3 51 1 3 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4.1生产发展方向

在项目区内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大力种植水土保持乔灌木林,扩大林草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4.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针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经济发展方向,为使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现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由于项目区地差坡陡且基本无农民居住,因此本次土地结构调整不考虑农业用地。土地结构进行调整后,将耕地、林地、草地、荒地、未利用地、其他用地的用地比例由现状的17.5%、8.5%、12.5%、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8.2%、3%、9.3%,调整到26.5%、19.9%、26.0%、14.3%、3%、10.3%,调整后,耕地面积42.4 km2,林业用地31.85km2,草地面积41.6 km2,荒地面积22.87km2,未利用地面积4.8 km2,其他用地面积16.48km2。(具体详见表4-2) 表4-2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表 单位:2km 项目 现状 规划 耕地 28 42.4 林 地 天然 人工 13.6 31.85 小计 13.6 31.85 草地 20 41.6 荒地 77.12 22.87 未利用地 其他用地 4.8 4.8 16.48 16.48 合计 160 160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措施设计

5.1 水土保持分区

根据《平罗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在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地形地貌特征、土地利用方式、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主导因子分区方法,以地貌为一级控制,侵蚀类型和强度作为二级控制,对全县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划分。该项目区属于平罗县陶乐北部沙漠中度风力侵蚀区。

该类型区土地总面积160km2,涉及2个乡镇,总人口17945人,耕地28.0km2,林地13.6km2,荒山荒坡77.12km2,林草覆盖率8.5%,水土流失面积72.5km2,以风力侵蚀为主,流失强度主要以中度、强度为主,分布于大面积的沙漠、荒山荒坡地上。

5.2总体布置

5.2.1工程布置原则

根据流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需要,参考各类土地的适应性评价,以小流域为单元,从农沟、支沟到干沟,进行全面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草、路全面规划,建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宜农的荒地配置保土耕作措施,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沟道内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沟、工程、生物与农耕措施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