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16个城市综合体,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可开发总建筑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

泉城路商业中心地区。位于泉城路以南、舜井街两侧,规划总用地0.31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

泉城广场南侧地区。位于泺源大街南侧、趵南路以东、朝山街以西,规划总用地0.16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金融、酒店服务。

经四纬一地区。位于经四路两侧,纬二路以东、筐市街以西,规划总用地0.62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居住。

经十纬十二地区。位于经十路两侧,规划总用地0.55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服务、商务金融、休闲娱乐。

山大路地区。位于山大南路与和平路之间、山大路两侧,规划总用地0.7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商业服务。

二环东路地区。位于二环东路沿线全福立交桥、花园路、解放路周边地区,规划总用地1.9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教育科研。 奥体文博中心区。位于奥体周边、旅游路与新泺路之间,规划总用地4.4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文化博览、体育休闲、商务办公、商业金融。

唐冶新区中心区。位于东绕城以东、经十东路与世纪大道之间,规划总用地3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体育。

汉峪总部经济区。位于高新区经十路两侧、舜华路以东、刘智远路以西,规划总用地0.87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经济总部、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居住。 高新外包会展区。位于经十路与工业南路之间,会展中心、齐鲁软件园周边,规划总用地1.7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服务外包、科研教育、会议博览。 西部新城核心区。位于京沪高铁西客站以东,规划总用地5.96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交通枢纽、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会议展览。 大学科技园中心区。位于大学路两侧,西起海棠路、南起园博园、东北至紫薇路,规划总用地4.91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教育科研、旅游休闲、商业服务。 滨河新区核心区。位于北湖周边,规划总用地1.8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传媒、体育休闲。

王舍人新东站地区。位于王舍人片区东北,规划总用地3.72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交通枢纽、商务办公、商业金融。

华山片区。位于二环东路以东、小清河以北,规划总用地5.6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商业商务、居住生活。

泺口地区。位于济泺路两侧,北外环以南、津浦铁路以北,规划总用地规模2.1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服务、商务办公、居住生活。

第六章 提升城市功能形象

加快城市建设改造和内涵提升,着力完善承载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强化规划管理,全面塑造现代化省会城市新形象。

第一节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统筹区域、市域和城市交通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对外交通网络。铁路,进一步优化济南铁路枢纽,加快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石济客运专线、德大铁路、聊泰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济南至郑州客运专线前期工作,逐步形成以京沪高速铁路、胶济客运专线、石济客运专线组成的客运环线和黄河北货运线、京沪线、胶济线等组成的货运环线,构筑客内货外、客货分线的运输格局。公路,加快济商高速、青兰高速、济莱高速二期、济南—滨州—东营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实施国、省道建设改造,初步形成“一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和“八纵六横五射四连”的干线公路格局,到2015年干线路网规模达到1600公里。航空,抓好济南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机场配套设施,积极开辟新的航线,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空港,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00万人次。

专栏5 “十二五”时期全市公路路网布局

高速公路。到2015年,形成“一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一环(市中心区外环线)。由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东南线、京台高速、济聊高速、青银高速组成的高速公路环线。

九射。济南—青岛高速公路、济南—青岛南线高速公路、济南—枣庄高速公路、济南—广州高速公路、济南—聊城高速公路、济南—石家庄高速公路(青银线)、济南—德州高速公路、济南—天津高速公路、济南—东营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形成“八纵六横五射四连”的干线公路网。

八纵。S242、S243、S244、S248、G104、S239、G105、G220。 六横。S316、S249、S321、G308、G309、S327。 五射。S101、S102、S103、S104、S105。

四连。机场连接线、济商高速连接线、S327线济南至临朐公路、G308G309G104连接线。 提高市域交通通达性。强化城市交通与市域交通的衔接,加快中心城市与县(市)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提升县(市)城与城镇之间联络通道的道路等级,加强城镇之间以及城镇与农村地区之间的连接通道建设,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加快西客站、石济客专济南新东站等客运枢纽及站场建设,推进章丘“区域交通运输现代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客运交通公交化。加强城市与旅游景点、产业园区等的公共交通联系,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推进市区交通便捷化。按照网络化、立体化要求,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积极推进北园大街西延、二环西路、二环南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快速路系统,继续实施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进一步拓展支路网,加强道路“微循环”,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矛盾,力争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2平方米。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尽快开工建设5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初步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框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争办“公交都市”,优化和完善公交线网,建成“五横七纵”BRT网络,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20标台,公交专用道总里程力争达到5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占总出行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和停车系统建设。加快公交主要客流走廊首末站、集散点、景区与自行车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切实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完善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建设,新建一批行人过街设施,加强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建立路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

第二节 提高公用设施保障能力

坚持超前规划和统筹实施的原则,大力提升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档次,提高公用设施服务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

供电。继续加强城乡电网改造,加快实施1000千伏济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1000千伏济南特高压变配出工程、500千伏彩石和章丘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尽快形成以10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500千伏、220千伏为骨干网架,110千伏、35千伏为高压配电网的供电格局,全面提升供电安全可靠性。加快实施大唐、歌美飒、华润、天润、中海油等风力发电项目,积极推进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增供电能力3500兆瓦,到2015年全市供电能力达到8080兆瓦。

供水。坚持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综合调度,充分利用黄河水,合理使用长江水,适度开采地下水,提高城市水源保障能力。加快济西二期、东部水厂建设,

完成鹊华、玉清等水厂工艺改造,积极推进加压站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全面完成老城区低压片区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加快户表计量工程进度,促进城市供水管网升级。完善供水应急机制和水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供水可靠性。积极推进县城、乡镇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居民用水需求。

供气。继续加大天然气气源引进力度,加快气源接收门站和储备调峰气源基地建设,提高燃气保障能力,扩大供应范围。迁建草山岭液化石油气储罐基地,加快市区内现有瓶组站并网,逐步置换焦炉燃气用户,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等气源为辅的供气格局。推进压缩天然气加气母站及配套子站建设,适度建设液化天然气加气站。优化燃气管网布局,提高管网运行效率,新建城区燃气管道400公里,改造老化管网200公里,到2015年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0%。

供热。科学规划市域热源服务供给范围,以大型燃煤热电厂为主热源,配合建设调峰热源,完善位置偏远、管网敷设困难地区热源设施,加快形成多热源联网的供热体系。积极推进济西热电联产、长清供热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北郊、明湖、金鸡岭、丁字山等热源厂改造提升工程,尽快启动新区热源厂建设,推进华电章丘电厂三期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提高供热能力和覆盖范围。继续实施老城区供热管网“汽改水”改造,加强新区供热管网规划建设。加快实施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逐步推广热计量收费。到2015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50.8%提高到55%。

第三节 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完善洪水管理、防汛调度和决策指挥管理,健全“南部缓蓄、中部分洪、北部疏泄”的城市排水防洪系统。大力推进市域骨干河道及小流域治理,加快实施南部山体截洪、主要排洪河道综合整治和山洪灾害防治,提高河道蓄洪分洪能力。继续实施城区河道综合整治、道路及低洼地区排水改造,建成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华山湖和小李家蓄滞洪区工程,全面提高城市防汛排洪除涝能力。建设居住小区、大型公共建筑、广场、公共绿地等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加快推进雨水收集利用。到2015年,重点水系防洪标准有效提高,城乡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加强防灾能力建设。高标准建设和改造消防、防震、气象等设施,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性事件处置能力,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建设完善消防设施,建立多层次消防站网。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体系,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资源共享、信息集成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气象服务保障功能。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控和防治,严防发生重大地质灾害。

统筹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进一步完善人民防空设施,形成完整的人防体系。结合城市新区开发和主干道综合改造,大力推广采用综合管沟。加强综合管沟与人防设施、地下停车场、轨道交通站点的联系和衔接,加强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