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要: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也应该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集体生活对克服纠正幼儿的缺点,具有重要作用。同伴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①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团结合作。幼儿也常常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成人要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与同伴的冲突与矛盾,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像亲子关系那样持久和巩固,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承认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他为诱饵提供了伙伴平等、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儿童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有爱态度的基础。因此,教育和培养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的关键是我们每个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纵观幼儿同伴交往的县长,不容乐观。

(一)幼儿集体生活中同伴关系现状分析

1.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其他幼儿产生了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他们不喜欢和那些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2.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

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与对抗。

3.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那些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4.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能迅速吸引对方,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如果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不够整洁,则遭到排斥。

5.随着现代化住房单元结构的普及,有的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基本是独自一人玩,与那些在家仍有良好的同伴交往条件的孩子相比,交往技能得不到锻炼。

6.不同家庭结构给予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7.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二)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如有的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或是自卑、自闭、孤僻的性格,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②

2.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运动中,人们单元化的居住环境窄化了幼儿的活动空间,限制

了幼儿同伴间的自由活动,也给幼儿的交往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现代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使过去那种由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游戏团体解体了,从而导致了他们游戏交往方式的改变。

3.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较正规地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在心理上造成压力,产生不安全感,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甚至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交往特征。

以幼儿在幼儿园实际获得的同伴交往生活为例来说,首先现代幼儿园单一、严格的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使幼儿只能局限在同龄的小群体中进行活动,失去了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幼儿交往空间的窄化,导致了其社会性支持体系的减少,拉大了幼儿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距,破坏了他们的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的生活。

4.社会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③

5.幼儿自身原因

交往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它能有力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长的过多限制,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主交往,致使不少孩子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而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自由交往的时间有限,提供的材料单调,幼儿兴趣不强。有些老师又因为担心幼儿同伴交往增多,矛盾也会增多,控制和干涉较多,不敢放手,缺乏让孩子交往的冬季和方法。这些都是影响孩子交往的原因 二、同伴交往对幼儿心里发展的作用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协作关系。与父母形成的“垂直关系”不同,幼儿与同伴的接触形成的是“水平关系”,这种关系更能体现地位平等的特点,孩子可以更自由地常识新角色、新思想、新型为,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 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伴交往为诱饵提供了大量与人交流、协商、讨论的机会,有助于扩展只是、丰富知识,去发展思考、操作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会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绞尽脑汁教孩子一件事,半天没教会,可是后来孩子在与同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很快学会了。究其原因是孩子与同伴交往是的地位平等性。幼儿在平等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发生争论,形成的认知冲突,导致了认知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认知水平的提高。皮亚杰在早期研究儿童思维和语言及道德判断发展时之处,社会交往是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交往可帮助儿童拜

托自我中心,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使他们思维提纲化。

(二)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要向同伴发出交往信号,如微笑、请求、邀请等,从而尝试、联系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学会了处理同伴关系,学会了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言行,增强了社会认知,丰富了社交行为。

(三)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

良好的同伴关系,如同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样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当幼儿在群体中被同伴接纳、建立有一并得到同伴赞许时,会使幼儿在以后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多、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并且能更放松、更自主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同伴使幼儿获得重要的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情感。

(四)有利于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系统的发展

同伴交往为诱饵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为诱饵形成鸡鸡的自我概念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另外,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可根据同伴的不同反映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和行之,并据此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位幼儿的自我调控了丰富的信息和参照标准。因此,同伴的交往特别是其间同伴的反馈,对幼儿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有利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幼儿在和同伴从事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经常会学习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各种游戏,逐渐培养起团结、合作、分享、勇敢、谦让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一项调查表明,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约有60%是来自同龄伙伴,只有40%来自成人。可见同伴交往对幼儿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

三、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