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5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师:说它是个好地方,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歌词中都唱了哪些赞美的词句?(生:。。。。) 2、图片展示:

师:因为有了婷婷的白桦树,碧蓝的湖水、美丽的山峦,静静地草房、可爱的动物,所以才说白桦林是个好地方。你们想去看看吗?(播放白桦林的图片) 3、分段学习:

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第一段歌词,找出逻辑重音。

师:白桦林美吗?老师都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来学习了,你们呢?让我们带着感情轻声高位置朗读第一段歌词。

?弹 琴:学生跟歌曲节奏轻声朗读歌词。

?弹 琴:试着演唱歌曲第一段,随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4、学习第二段:带上旋律再次深情赞美白桦林。

师:可爱的海狸、健壮的麋鹿、蓝色的湖水、高耸的山崖,这是第一景点,第二景点都唱了些什么?

生:演唱第二段歌词,注意“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情绪欢快些,每个字唱的短些,有弹性)

(解决难点:我的心灵在呼唤、北方山峦) 5、学唱第三段:

童年时一首歌,是一首难忘的歌。同学们,这位游子回来了吗?让我们去第三段找找答案吧! 师:第三景点大家自己唱,教师提示声音。 四、处理歌曲 1、力度处理

师:?、歌谱中有几个音符宝宝,谁能找到?

?、f:(强) mp :(中弱) >:(重音) 这是什么意思?那这里应该怎么处理呢? 2、弹 琴: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师:那么我们再跟着老师的琴声,带着欢快的情绪唱一遍歌曲,注意结尾处渐弱。

《红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两声部和谐地演唱《红蜻蜓》,感受合唱之美。 2. 用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追忆童年的歌曲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歌曲《红蜻蜓》两个声部合唱时,低声部学生音准不易把握。

2.《红蜻蜓》歌词虽然通俗易懂,却在平白中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词曲结合,浑然天成,是一首非常难得的优秀儿童歌曲。在教学中,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均匀、悠长,力度稍弱,随旋律的走向自然地起伏气息的控制,是这首歌曲演唱时的重点。

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歌曲,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旋律优美流畅,一气呵成,歌词朴实,富有田园气息。

歌曲为大调式,上下两个乐句的结构。旋律起伏、深情,两个乐句的旋律线基木相同,先上后下,节奏也基本相似,因此,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开始两小节从“”情绪一下子发展到最高音,这在一般歌曲中是较少见的。紧接着一个六度的下行到“1”,然后经过“2”微微上扬至“3”,非常深情。第二乐句旋律的走向与第一乐句基本相同,只是没有第一乐句那样的大跳,显得较平稳。由于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朴素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以至于会把它误认为是一首童谣。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部分

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所学过的日本歌曲引入。 二、学习歌曲

1. 欣赏《红蜻蜓》动画,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 学习第一声部曲谱。(《红蜻蜓》第一声部谱例) (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跟琴唱曲谱。 (2)教师要求学生划拍唱曲谱。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换气记号,每两小节换一次气。 (4)分小组唱曲谱。 3. 学习歌词。

(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一段歌词。

教师:同学们在演唱时,请注意曲谱上的换气记号,做到及时换气。 (2)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二段歌词。

(3)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三段歌词。 4. 学习第二声部曲谱。(《红蜻蜓》第二声部谱例)

(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低声部曲谱(注意提示学生划拍唱)。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换气记号,每两小节换一次气。 (3)分小组唱曲谱。

5. 合唱曲谱。(《红蜻蜓》歌曲学习)

(1)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唱两个声部曲谱。

(2)两个声部合起来唱曲谱(轻声)。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唱自己的声部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声部。

(3)两个组互换声部练习。 6. 合唱歌词。

(1)教师钢琴伴奏,两个声部合唱第一段歌词。教师注意倾听两个声部的音准,针对不准的音,让学生多听,使两个声部声音谐和。

(2)教师钢琴伴奏,两个声部合唱第二、三段歌词。 三、表现歌曲 1. 注意气息的运用。

歌曲《红蜻蜓》歌曲为四三拍,应用中速稍慢的速度,两小节一换气。所以对气息的运用要求较高。(四三拍指挥图示)

(1)气息的练习:深吸一口气,缓缓呼出。

(2)用较弱的声音,两小节一换气,两个声部合唱第一段歌词。

(3)运用悠长的气息,两小节一换气,合唱歌曲(三段歌词连起来演唱)。 2. 注意节拍。

这首歌曲的节拍是四三拍,但是在演唱中,不能过分强调“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如果严格按照“强、弱、弱”的节拍演唱歌曲,反而会破坏歌曲的意境。

(1)用深情、舒缓的语气轻声朗读歌词,仿佛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就用这种感觉来演唱歌曲。

(2)注意力度的变化:随音乐旋律线的起伏,力度自然地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比较舒

缓的,不能大起大落。

3. 完整演唱歌曲。(《红蜻蜓》伴奏)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学生注意: (1)轻声演唱。 (2)气息悠长。 (3)注意力度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童年的幻想正在实现,我们像小溪流出山涧,流向江河,奔向大海,伴着生活的航帆,愿晚霞中的红蜻蜓伴我们走过春天,走过四季。

教学反思:

第5课 风景如画

《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记住A、B两段主题的音调,并能在整首乐曲中辨认,知道乐曲主奏乐器以及创作的相关背景。

2、聆听乐曲,知道乐曲表现的内容,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中所描绘的内容,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用合作方式的体验乐曲结构。

3、喜欢聆听《森林狂想曲》,进一步探寻乐曲的音效伴奏,并能积极参与到再现乐曲的活动中来,感受到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森林里要举行一场演唱会,小动物们早早的被布谷鸟叫醒,听听,都有哪些小动物?(播放:动物的声音)引子部分

生:蛐蛐、布谷鸟、青蛙、。。。补充:秧鸡、飞鼠、 师:这些小动物都是怎样叫的?找一个你喜欢的,学一学。 在森林里,青蛙和布谷鸟可以算得上是歌声最优美的歌唱家了。 板书:

练习要求:根据节奏试着填上青蛙的叫声,注意节奏的重拍,突出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