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思考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药理学思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5.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有分类哪些?分别举出1-2个代表药。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可分为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类两大类。 β-内酰胺类包括了:①青霉素类,可分为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V)、耐酶青霉素类(如甲氧西林)、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如羧苄西林)、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如美西林)。②头孢菌素类,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如头孢拉定,第二代如头孢克洛,第三代如头孢他啶,第四代如头孢匹罗。③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④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⑤氧头孢烯类,如拉氧头孢。⑥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万古霉素类包括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16. 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有哪些?根据其耐药机制,常见的有哪些耐药

菌株?

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①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②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①产生水解酶;②酶与药物牢固结合,组织药物到达PBPs靶位;③改变PBPs;④菌膜通透性降低;⑤药物外排增加;⑥细菌缺乏自溶酶。

常见的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菌株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17. 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有几种,它们的抗菌谱和临床应用有何异同?

青霉素类可分为以下五种: ① 窄谱青霉素类。其抗菌谱:大多数G+球菌,G+杆菌,G-球菌,少数G-杆菌,螺旋体、

放线菌等。临床上是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

② 耐酶青霉素类。抗菌谱同上。临床主要用于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

③ 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谱基本与青霉素G相当,但对G-杆菌有较强的作用。临床上用

于呼吸道、尿道、肠道的炎症及脑膜炎。

④ 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

作用强。临床上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及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感染及其导致的败血症。

⑤ 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对G-杆菌作用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为抑菌药,

与作用于其他PBPs的抗菌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18. 青霉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青霉素(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有:

变态反应,以皮肤过敏较为多见,严重可致休克。防治措施:①仔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③避免在饥饿时注射;④不在没有抢救药物和设备的条件下使用;⑤初次使用、用药间隔24小时以上或换批号者需做皮试,阳性者禁用(但阴性者仍可能发生);⑥注射液需现用现配;⑦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严重者可稀释后缓慢静注或静滴,必要时可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赫氏反应。是指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鼠咬热或炭疽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现象。

其他不良反应,如高血钾、青霉素脑病(鞘内注射大量所致)、肌注局部疼痛、周围神经炎。

19.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并举出2-3种代表药名。

第一代,如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对G+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G-菌作用弱。临床上用于治疗耐药金葡菌感染等。

第二代,如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对G+作用比第一代差,对G-有明显作用,

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临床上用于G-感染。

第三代,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G+的作用不如一、二代,对G-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较强作用。临床上用于尿路感染和其他严重感染。

第四代,如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等,对G+、G-菌均有高效。临床上主要替代第三代用于G-感染。

肾毒性:一代>二代>三代>四代

20. 请举出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的代表药。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头霉素类:头孢西丁;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2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如何应用?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无抗菌活性,但可与β-内酰胺酶呈不可逆结合,从而保护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

临床上应与配伍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二者应有相似的药动学特征。 22. 试述万古霉素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类的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阻断细胞壁的合成。 临床上仅用于严重G+感染。

不良反应:①耳毒性;②肾毒性;③过敏反应;④其他,如口服时可引起恶心呕吐等。 23.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抗菌药有几类?各举出1-2种代表药。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可分为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和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可分为天然来源,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半合成品,如卡那霉素B、阿米卡星。

大环内酯类可分为两代。第一代为红霉素,第二代的代表药物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林可霉素类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氯霉素类的代表药物为氯霉素。

四环素类中,四环素、土霉素等为天然四环素类,美他环素、多西环素等属半合成四环素类。

24. 试述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抗菌谱及临床应用、不良

反应。

氨基糖苷类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可作用于全过程)、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 耐药机制:①产生修饰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②膜通透性降低;③靶位的修饰。 抗菌谱:需氧的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对MRSA和MRSE均有效)、耐酸性结核杆菌。

临床应用: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但对于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严重感染,需联合应用其他抗G-的抗菌药。

不良反应:①耳毒性;②肾毒性;③神经肌肉麻痹;④过敏反应。 大环内酯类

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

耐药机制:①产生灭活酶;②靶位结构改变;③摄入减少;④外排增多。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

临床应用:①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者;②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白喉带菌者的首选药物;③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菌病、梅毒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可致肝损害。

25. 氯霉素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有哪些,与剂量和疗程的关系如何?

氯霉素的血液系统毒性主要表现为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

① 逆性血细胞减少:较常见,表现为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和严重

程度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②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剂量和疗程无关。

26. 抗消化性溃疡药可分为哪几类?每类请写出其代表药并阐述其药理作用。

抗消化性溃疡药可分为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胃黏膜保护药和抗幽门螺杆菌药四大类。

抗酸药的药理作用是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保护黏膜。其代表药物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碳酸氢钠等。

抑制胃酸分泌药可分为H2受体阻断药、质子泵抑制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和胃泌素受体阻断药。①H2受体阻断药,如西咪替丁。其竞争性阻断壁细胞基底膜的H2受体,抑制基础胃酸分泌。②质子泵抑制药,如奥美拉唑。其抑制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③M胆碱受体阻断药,如哌仑西平。其阻断M1受体,使壁细胞内Ca2+减少,抑制泌酸。④胃泌素受体阻断药,如丙谷胺。其与胃泌素竞争胃泌素受体,抑制胃酸分泌。同时还可促进胃黏膜黏液合成。

胃黏膜保护药,如米索前列醇。该类药主要通过细胞或黏膜保护作用、促进胃黏液和碳酸氢盐等的分泌,抵御胃酸和消化酶的侵蚀,保护胃黏膜。

抗幽门螺杆菌药,如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其药理作用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提倡适当的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耐药菌株。

27. 简述奥美拉唑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

胃酸过多、慢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与消化性溃疡有关的两个重要因素。奥美拉唑属质子泵(胃H+-K+-ATP酶)抑制药,其与该酶的α亚单位结合,不可逆地抑制质子泵活性,从而达到抑制泌酸、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此外,奥美拉唑还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28. 试述常用抗凝药物肝素 、双香豆素 、阿司匹林和链/尿激酶的抗凝作用机理、特点及

过量解救药。 肝素

抗凝机制: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的抗凝活性,加速Ⅱa、Ⅸa、ⅩⅠa、ⅩⅡa的灭活。特点:①口服无效,需静脉或皮下给药;②作用迅速而强大;③体内外均有效;④分子大小影响抗凝活性。过量解救:轻度则停药即可,严重者可缓慢静注硫酸鱼精蛋白解救。

香豆素类

抗凝机制:拮抗维生素K,抑制Ⅱ、Ⅶ、Ⅸ、Ⅹ的合称。特点:①口服有效;②体内有效,体外无效;③起效慢,作用时间长;④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过量解救:缓慢静注大量维生素K或输新鲜血。

阿司匹林 抗凝机制:不可逆抑制COX-1活性,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称,抑制血小板聚集。特点: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过量解救:静滴碳酸氢钠溶液。

链/尿激酶 抗凝机制: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限制血栓增大、溶解血栓。特点:链激酶有抗原性。过量解救:严重出血可注射氨甲苯酸,更严重者可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全血。

29. 试述贫血的类型和及抗贫血药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贫血可分为: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又称缺铁性贫血;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③正常细胞性贫血,又称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贫血药包括铁剂、叶酸、维生素B12。铁剂临床上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叶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主要用于恶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