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就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与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就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与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与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与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与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与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与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与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认识时、分》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就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瞧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整时以及读写。二就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三就是在归纳总结后,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

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就是怎样走的。四就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就是可以做许多事的。

在这四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她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1时=60分时,我拨动实物钟的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后还有许多孩子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习就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就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就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习效果比较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中,我进行了两次惜时的教育:一就是在感受一分钟后,让学生初步体会时间的宝贵;二就是在整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再次体会时间的宝贵。

认识几时几分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几时几分,在小学阶段时间的学习共分两次: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级的年、月、日的认识,由此可以瞧出,在时间的学习上,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共安排了2个例题,首先设置小朋友一天从起床,吃早饭,出门,到校这一贴近学生自身实际的情镜,呈现四个不同时间,其次,将8时零5分,与7时55分学生易混易错的时间独立学习,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的。由于时间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因此,教学中一开始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认识几时几分,在让它们操作拨时间。 在教学难点时,接近整时的时间要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总之,认识时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掌握瞧钟面上时刻的方法,时针过数字几,就几时多,分针指着数字几要乘5才几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

遗憾的就是这节课每个学生没有钟面模型,拨一拨的过程被省略了,学生只瞧老师的教具或课件,学生对钟面的时间还不就是很深刻,容易遗忘。

认识方向

《认识方向》就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平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就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平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就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就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就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她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就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与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分米毫米

本节课就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与毫米,建立分米与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与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

与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与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与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就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就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就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与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就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就是就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与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就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就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与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与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就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就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她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与意识。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