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星星变奏曲

谁还需要——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

?第1节?谁不愿意——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温馨美好???谁不喜欢——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谁还需要——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苦难的现实?第2节?

?谁愿意——冰冷的现实?寒冷严酷

?????谁不喜欢——追求光明?

一、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二、揣摩语言依然是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了小组合作揣摩语言和分类积累语言两个环节,还应该再加入一个语言写作训练的设计。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其实仍然是为理解感悟诗歌主旨而服务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诗的语言,完成一首诗的创作。

*

4 外国诗两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重点

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自学《夜》。

诵读法、讨论法

1.济慈、叶赛宁的画像。

2.英国或俄罗斯的乡村风景画片。

1课时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它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就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主要诗作有《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代表作品有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纠正字音和停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充分联想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研读《蝈蝈与蛐蛐》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4.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在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

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特,构思颇具匠心。

5.学生配乐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研读《夜》

1.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小结: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诗人面对大自然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中去。

《蝈蝈与蛐蛐》

盛夏——郊外蝈蝈的乐音??

? ↓

??冬日——炉边蛐蛐的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