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

(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

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重点解决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的识别。有的同学对正着摆放的图形能很好的判断,但对斜着摆放的就有困难,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象更稳定。

(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如:什么是“对折”,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尝试。“还有不同的拼法吗?”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和交流。

第三部分 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一、知识体系

一(上)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一(下)用画√的方法记录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二(上)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二(下)用方块图表示数据 三(上)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三(下)求平均数 新修订课标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的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用画“√”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在统计教学中学会分类整理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二年级学习的用方块图表示数据就是以符号表示的继续,以后还会把排在同一列的若干个方块连起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条形统计图。

二、具体解读

1.在随机事件中收集信息。

本单元教材里的事件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如抛圆片,落下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把圆片抛20次,哪面朝上既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也没有确定的次数。因此,必须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例题没有让学生把桌上的图形直接分类计数,而是通过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图形的名称,目的是把其他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

2、突出记录方法的教学。

教材先安排学生自己记录,然后交流记录方法,讨论哪种方法记录得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时要注意五点:

(1)要提醒组长准确地报图形名称,一个图形只报一遍,速度稍慢,提醒其他学生先想一想记录的方法,留出一段思考时间,再开始活动。

(2)学生记录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然后有意识地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比较择优。

(3)学生在认为第二种记录方法最优的时候或对第二、三两种方法谁最优争执不下的时候,可提示学生画一个正方形画几笔,画一个“√”呢?或者设问:如果我们记录的不是学具,是小动物,一个一个地画方便吗?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用符号表示的方法上来,当然符号不一定是“√”,也可以是竖线或画正字。

(4)要让学生都再经历一次用符号作记录的过程,因为多数学生没有过这种经历。要先让学生画好记录表,再由教师报名称,学生一起记录。做完后要共同校对数据,确保正确。

(5)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表中“一共”的意思,自己计算,这是这学期的统计表比上学期的统计表多出的一项数据。填表后要回答书中的问题,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完整地经历统计过程。

四、练习说明及困难分析

“想想做做”第1题提供的就是随机性事件,而且提供了记录表,显然宜用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这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明确要求用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但没提供记录表,学生要在小组里先画好记录表,再作调查记录,最后各自填写统计表。

第3题可在黑板上画好记录表,然后用作记录的方法统计,也可以用举手的办法直接得到各种家庭人口的户数,使学生学会灵活地选用收集数据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