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 招安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水浒 招安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时迂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全身隐退,仅剩二十七人,入京时又辞去四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江、卢俊义等人虽受朝封,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遭逼迫被害致死的厄运。戴宗、阮小七等十一人,又相继辞官归隐。《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写了宋江、卢俊义等被奸臣毒害,宋江饮了朝廷所赐毒酒,死到临头还召来李逵说了这样一番话:

“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大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了,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到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宋江自知被害必死,又有意用毒酒害死跟他“情分最重”的兄弟李逵,这不能不说明宋江的忠君思想已到了愚忠的地步,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吴用、花荣闻讯极悲,在蓼儿洼哭祭宋江等人后,双双自缢而亡。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水浒英雄事业就这样失败了。

为什么看起来作者似乎是把接受招安当作一件正面的应当肯定的事来写,然而在客观上却使人觉得接受招安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呢?为什么《水浒传》前新半部分显得光彩夺目,读者感到兴奋喜悦,而接受招安以后的部分却显得暗然失色,读者也感到心情沉重呢?为什么《水浒传》写英雄们接受招安以后,无论是征辽还是平“寇”,战争都打了胜仗,但主人公们却感到郁闷寡欢,小说中充满着一种哀伤的无可奈何的气氛呢?这一切看起来是跟小说作者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想为农民寻找一条好的出路然而又无法找到这样一条出路分不开的。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重大意义后,科学地指出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他说:“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阶级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论述了过去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指出它总是“被地主阶级和贵族利用去。”“被地主阶级和贵族利用”的情况是可以有不同方式和途径的,象《水浒传》所描写的那样,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被利用去征辽、平“寇”,利用去镇压其他农民起义队伍,不也是一种利用吗?

《水浒传》虽然没有把梁山起义英雄写成是在跟朝廷官军的斗争中惨遭镇压,可是它叙写了只反贪官污吏,不反天子的起义英雄们,被封建地主阶级利用去从事各种征战,特别是着重描写他们在征服另一支起义队伍的过程中,几乎耗尽了力量。一支起义队伍被残酷的镇压了,另一支起义队伍也悲惨地失败了。两支农民起义队伍的互相残杀,正是封建朝廷的罪恶计谋。这种描写,同样也是反映了旧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同样,也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暴露和控诉。

梁山的英雄们的斗争历程和他们的悲惨结局,客观上向人们显示了这样一条血的教训:被压迫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立场、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法调和的,已经举起了反抗旗帜的被压迫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不被消灭,就必须继续斗争,别的道路是没有的;倘若妥协、招安,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悲剧的结局,当然,就《水浒传》作者的主观认识来说,是没有这样自觉和明确的。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水浒传》的实际描写却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这恰好就说明了《水浒传》有关宋江等人接受招安以及英雄们悲剧命运的描写,是现实主义的。《水浒传》有关英雄接受招安及其悲剧结局的叙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水浒传(上、中、下)1979年11月版

[2] 张淑香从惊天动地到寂天寞地--水浒全传结局之诠释中国古典小说论谈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特辑1987.3

[3] 张志岳关于《水浒》若干问题的看法学习与探索1980(4) [4] 王文彬关于《水浒传》与招安问题的再认识延边大学学报1983(3) [5] 郭英德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水浒争鸣(第4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6]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1964年

[7] 于天池明清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