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气是什么?谁主气?

这个方子是仲景采来的古方。不是仲景创的。 这个气,主于肺。肺主气嘛。

肺属金。在五运为金,在六气为燥。五运生于天(应天干)而运于地,故有形也(金木水火土,可以形察)。六气生于地(应地支)而施行于天(风热暑湿燥寒),故无形也。 由是而知,气者,肺,金,燥也。

内经言,有胜必有负,无胜则无负。燥胜,则承乃制之。即是说,燥气过盛,则承之而来的,下面的气就是克制他的,也就是火。火来克燥金。 燥淫所胜,治以咸寒。

大黄味咸,厚朴味咸,枳实味酸。咸属火。酸属金。以大黄厚朴之咸以克燥金,即是泻燥金之气。即是承金之气。

然,承制之而不使太过,故加枳实以补燥金。是二泻一补,古方有制之师,经方的制方法度。 这个方子,在古方里,也叫小泻肺汤。因为泻的是肺燥之气。

肺与大肠为表里,泻大肠中之燥气。这个大肠,仲景用“胃”来代表。

芒硝,这味药,也是咸的。属火。再加芒硝,承燥之火气更大了。所以叫“大”承气汤。 这是三泻一补。

枳实不只是补,还是引大黄厚朴入燥金之乡。有引经导向的作用。起制导作用。 如果燥结的位置高一些,还未全入大肠,在胃与大肠之间,怎么办呢? 用甘草缓一下药的急下之势。调胃承气汤。 甘草的作用是能使药“留中”

在这里,也看出了。为什么治下焦的药,大都不用甘草。如肾气丸,五苓散。等等。 不让留中的药,如黄芪五物汤,是为了使药达于周身,不留在腑脏之中,所以,也去掉甘草。 这样,我们看到,仲景用药,不仅用具体的方证药证,还用“法证”。甘草七证之外,在这里用的就是甘草的“法证”,是“方证”与“法证”合一的,这是医圣的垂范。

后世的时方,就是从仲景的“法证”上进行了巨大的发展。而方证往往被忽视了。结果在临床上,抽象辩证,云里雾里,东说东的理,西说西的理,没有实际的目标可以验证谁对谁错。中医标准的国际化成为了乌托邦。 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第4讲

日期:2011-6-21讲于小朋友医乐园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14:54 本群将逐步改造为小朋友专群 平时给小朋友们讲讲伤寒论 学经方就是要用娃娃抓起 我是拉登(934156263)19:19:24

向您学习,从每个字的含义开始学起/p> 居然发现越学越茫然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20:42

发现了最简单的东西后,就不茫然了。 我是拉登(934156263)19:21:18 嗯,最简单的既是最复杂的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24:56 上次我们讲伤寒例,伤寒例中的六经相传主病的六条可以说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了最简要的地方。

伤寒传经,每一经一个条文。

上次讲到阳明条。接下来就是少阳。先学伤寒例中总结的这些内容,容易上手。然后再开篇学正文。

第三条,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拉登同志,讲讲这条吧。 我是拉登(934156263)19:33:53 我不会讲啊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35:38 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就会了 我是拉登(934156263)19:35:52

宜小柴胡汤的宜跟主之,与小柴胡汤字义上有啥区别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37:28

比较一下会发现的。小柴胡汤的脉是什么样子?如果浮弦的话,应当没问题吧? 我是拉登(934156263)19:38:52

这条就是说病如少阳后出现的一系列少阳病证,脉弦而急说明病传入里还有兼急,病势很强也有可能少阳阳明同病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38:54

这个脉是弦而急。急是怎么回事呢?这里多出个“头晕”和“热多寒少” 我是拉登(934156263)19:40:48

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少阳胆郁化热上扰。往来寒热说明机体抗病于半表半里,出则发热入则恶寒

医心(1537845201)19:41:03 急是表面身体还可以抵抗外邪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41:16

头晕是热气上冲所至,所以后面跟着说热多寒少。对吗 我是拉登(934156263)19:42:05 也提示似有阳病热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42:15

凡兼少阳病的,要注意三禁。歌诀讲得好: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

这个热多,是少阳病,虽然热势重,或兼阳明的在经证了,仍然以和法为主,不可发汗,不下攻下。宜小柴胡汤,是有相机行事的意思。如果兼阳明表证,可以加葛根,为小柴胡加葛根汤。如果兼经证,可以用小柴胡加石膏汤,兼腑证,可以用小柴胡加芒硝汤。这些兼证加减,就是“宜”字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是拉登(934156263)19:46:30 兼有少阴证呢

医心(1537845201)19:46:49 加附子?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47:05

兼太阴,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易生姜为干姜。兼少阴,小柴胡加附子汤。兼厥阴,热入血室,小柴胡加桃仁牡丹汤。

凡仲景所言“宜”字的条文,都是让你自行相机加减的,不要生搬硬套原方。仲景是最讲辩证法的,是最反对形而上学的。 我是拉登(934156263)19:49:47 再一个既是四逆散证

医心(1537845201)19:50:00 加枳实

我是拉登(934156263)19:50:10 相应的提到了少阴病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51:33

在桂本中,小柴胡汤与柴枳芍甘汤(宋:四逆散)是同时出现在小阳篇中的。说明柴枳芍甘汤是少阳方

我是拉登(934156263)19:51:57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51:58 在宋版中被错简到少阴篇中了。 我是拉登(934156263)19:52:30

我认为这条即有阳虚也有阳郁,因为有加附子。阳虚至少阳淤滞,以通为主。 医心(1537845201)19:54:16 也可能是木克土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54:21

你说的那个是四逆汤做成散的方子。 我是拉登(934156263)19:54:28 兼可温阳,鼓舞少阳之气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54:34

柴枳芍甘汤的条文是这样的。少是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枳芍甘汤主之。

本条的胁下痛,是枳实证。这个药的主证,主要的药证。

枳实与芍药相配,也主胁痛引少腹。胁腹皆痛,而且也兼主心下痛。 单味的枳实,或单味的芍药,没这个明显的主证。 我是拉登(934156263)19:58:07 饮证也有胁下痛

江洋阿姨(1225810454)19:58:57

气上逆,是胆气的上逆,所以不是气上冲。如果气上冲,就是桂枝证了。胆气上逆,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本条虽然没有这个证,也暗含了这几个证,同时还会有“善太息”。饮证确实与这个条文述证很相近,饮证也会胁下痛,也会心下痛,甚则呕逆,吐黄绿酸苦水,或泻水样便。

我是拉登(934156263)20:01:12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心下痞硬胀满,或兼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治疗用攻逐水饮之法,方用十枣汤、 江洋阿姨(1225810454)20:01:14

这样的饮证往往会被误诊,临床上确实见到这样的情况被误诊误治的。

治疗胁下饮,或心下饮的,和平的方子:车前子,茯苓,桂枝,白术,半夏,干姜。要是严重了,当然用仲景的十枣汤了。但是用十枣汤,几副后,还得用这样的和平方子来收功。 医心(1537845201)20:04:33 传少阳这个主语是什么呢? 江洋阿姨(1225810454)20:05:44

主语在第一条就写了。你自己翻书去看一下。“伤寒”传经在太阳,传阳明,传少阳。。。。

医心(1537845201)20:06:42

如果是伤风呢?传少阳应如何处理呢? 江洋阿姨(1225810454)20:07:25

伤风一样,出现柴胡证,一样用柴胡汤。仲景的原书中都有明确的条文,条文写得很明白:风为百病之长,中于侧则下少阳。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为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枳芍甘汤主之。

我是拉登(934156263)20:12:07

综合上述的条文解释我认为柴芍枳甘汤是一种精神层次出现的紊乱症,可以用散也可以用汤,散剂散也,所以四逆散还是比柴芍枳甘汤更为合适 梦江南(362751043)20:13:13

国医大讲堂呱呱房间今晚播放聂文涛谈中医治疗糖尿病,欢迎大家参与。 江洋阿姨(1225810454)20:14:03

好了,你们都去房间听课去吧。今天就讨论到这里。 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第5讲 2011-8-15讲于大国医魂总部

昆仑医派传人(1225810454)17:36:26

(接讨论之后)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在此对大家表示祝贺。

在江洋阿姨不再继续讲解伤寒论的这段时间内,可以采取讲讨的方式。讲习与讨论相结合。一个条文一个条文地讲计。

昆仑医派传人(1225810454)17:38:24

从对每一个条文的讲解的不同,可以看出百家学说各自的特色 每天一个条文,做为讲讨内容。 昆仑医派传人(1225810454)17:40:07

江洋阿姨曾讲到伤寒例第三条。今天我们继续讲计第四条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四两,白术三两,厚朴四两,石膏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昆仑医派传人(1225810454)17:42:15 大家现在开始讨论这条吧,各舒已见。 昆仑医派传人(1225810454)17:44:11

好,我们看这条文,传太阴,是否就是太阴病? 高山流水(1274193203)17:46:16

传太阴,一般有腹满,吐,自利,食不下。好像没有口渴发热等 口渴发热,好像在阳明

昆仑医派传人(1225810454)17:47:33 嗯。这和太阴病提纲证有所不同。 昆仑医派传人(1225810454)17:47:53

我们先放一下这个条文。先看一下仲景辩证的层次问题。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两仪攸分,就是阴阳。阴阳各三分,为三阴三阳。 所以,在阳阴这个大层面下,是三阴三阳辩证,就是后世所说的六经辩证。 这个六经辩证比阴阳辩证更具体一些了。但是这还只是个大方向。阴阳辩证是辩出两个基本大方向。三阴三阳辩证是辩出六个具体的方向了。但仍然是方向,还不是具体的目标,也就是“靶点”还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