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对于在学院里听腻了病机分析的学子们,我们就不再讲病机分析了。直接讲药证。节省时间。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22:23 下一条。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23:35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则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六两,黄柏三两,秦皮二两,茯苓三两,泽泻一两。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25:08 此方点出发热证,在早期条文中,是讲的腰以下热甚,这是温邪移肾的典型外证,是地黄证。地黄主少阴之热。肾热也。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26:34 腰以下有水气,说明有水肿、小便不利等情况,茯苓泽泻证。茯苓泻脾中之湿,健脾以利水。泽泻直接泻肾水。一甘一咸,分入两处。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28:01

少腹热痛,是秦皮证。少腹为厥阴分野,秦皮清厥阴下陷之热。如果兼有目眩、咽干证时,这个少腹热痛就属于黄芩证了,那是厥阴之热上冲了。现在是下陷。

小便赤数。这是两个证,小便赤,黄柏证。小便数,属于不利,茯苓泽泻证。同时秦皮也能助治小便数。 黄芩清膀胱之热。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29:16 更正:黄柏清膀胱之热。

药证相合,这个方子就完成了。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30:19

地黄六两,泽泻一两,一六合水,意在清肾中之热。这是组方的数术技法。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31:50

上面三张方证条文,就把温邪五脏干移讲完了。还有干脾干肝两个,在风温和湿温条文中已经见其大端了,学子们可以按照那两张方子随证变化就是了。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33:20

温病到此,常规的套路仲景就讲完了。但是临床情况复杂,医生水平有限。对具体病证治疗时难免有误治的情况发生。下面仲景就讲误治及其引起的变证的处理方式。 看条文。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34:25 茯苓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一两。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35:28 温病下之,这个并不算大逆。温病下不厌早嘛。所以即使用了不当下而下之法,也可以自愈。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37:53

如前面讲过的谵语,而没有腹满实痛等阳明实证,有人一看谵语就断为阳明证了,就可能会用下法。还有不大便六七日,今天一些医生一见这证,也不多想,就用下法。六七日不是七八日,是太阳热灼,不是阳明燥结。不当下而下之,不只是当今多见,在古代也常出现。一旦误下而大下之了,就会利不止。这里就得用方药来治了,不能等其自愈。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39:01

伤寒大下后伤阳,凡提到下后者,大都有干姜证。兼白术证。现在是温病,不能用干姜,这里选白术。利不止,白术证。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40:11

白术为山石,甘草为表土。大下之后,水土流失严重,表土和山石都冲走了。用山石补的同时,再培些土。就是加点甘草。

也就是说,大下之后(甘草)利不止者(白术),是甘草白术证。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41:42

腹满于下后者,这是茯苓证。在宋本中就有这个证了。宋本中,腹满,一个是附子证,一个是茯苓证。如果腹满气痞,那是厚朴证,于此可以容易辩出。

当然,腹都满,久按之气不通,那是小柴胡证。是另一回事。证自有别。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42:46

仲景辩药证用药,非常的精细。不容粗工混混而用。

有上面三个主证,就用这三味药。这就是一张方子。仲景就是这样组方的。不是死搬硬套古人的成方。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44:13

这个方子前仲景用个“宜”字,意在告诉大家,这个方子是可以随宜加减的,仲景所示只是大端。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45:19 本方的结构在后世被固定化了,后世组方时往往整块运用套在方子里面。如逍遥散中就是这样的。

作为培厚中土的代表药组。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46:47

下面还有几个条文,讲的也是诸种变化的情况。留待明天一起讲。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第15讲 日期:2011-12-26讲于时方天地群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21:09

各位学子,晚上好。现在开始上课。 继续学习桂本条文。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22:09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24:05

这个风温前面讲过了,就是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有这些证,名曰风温。所以现在再次提出风温,一些证就省略了,是讨论一种特殊情形的证治。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25:05

头痛,开始仲景是用的防风,后来修改为黄连。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27:10

这里本条,头不痛,说明没有防风或黄连证了。当然如果外风挟寒稍重些,也有用桂枝的机会。但是用桂枝的机会很短,也很不容易控制。吴鞠通在温病条辩开始也冠以桂枝汤,只是提示有应用的可能,但是临床上遇到的实际机会不多,只有理论价值。 本条,头不痛,理论上桂枝证也没有了。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29:12

但是,伤于风而引发内热,为温病,有桂枝证的一些证形。所以用桂枝汤为底方。如微似汗出,形凛而内热,发热,等外证。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30:19

所以取桂枝汤减。去桂枝,加黄芩。这样就变成了阴旦汤。桂枝汤原方在汤液经中叫阳旦汤。阴阳二旦是相对的两张方子。

风温本有手足拘急,这里省略了,所以仍用白芍牡丹。这是白芍牡丹证。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32:23 本条在湘本中没有去桂枝,那是在初起的短时期内有可能用的机会。黄竹斋也认为应有桂枝。这只是对初起阶段而言,这个短时期一过,就不可用了,临床最实用的是本方,去桂枝加黄芩。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33:41

本条文从方证角度来看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以多证的东西。从病机上来分析,会更加混乱而毫无结果。抽象的争辩是不会有具体的结果的。只有具体的方证药证的察看,才会有具体的结果。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35:00

继续看条文。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血),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41:27

温病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但可以辛凉清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些,常有误汗的情形,我们现在也常有这种情况,见其人外受风邪,有外感证,而忽略了其人内素有热,也会误用发汗法。这样就误治了。发汗药助阳引动温邪,使温病发作更甚,出现大热,心中烦闷难耐,这是白虎汤证。唇焦,以前讲过,牡丹证,目赤,是肝血热上注于目,是牡丹证,或衄,或吐血,这是黄芩证。仲景的三黄泻心汤治吐血,里面就有这个黄芩证,唐容川把这张方子做为了张重要的吐血方,写在〈血证论〉里。耳聋,是暴然出现的,属少阳,是黄芩证。如果是久病所治,当责之少阴肾。

所以这张方子,应当是白虎加黄芩牡丹汤。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46:31

但是仲景条文上是写的“宜白虎汤”。为什么没有加味呢?这要看这个“宜”字。仲景用宜字,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原方硬套这张方子,要做适当的加减变化来应用。而根据唇焦、目赤这两个主证(牡丹证),和衄、吐血、耳聋这三个或见证(黄芩证),我们根据仲景用药的一般规律,自己可以开出符合仲景法则的处方来。给临床医生以“权宜”之便,相机处置。正因为如此,书上没有全方写出白虎汤。 这是我们在读这条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48:42

温病误发汗后,变证的情形很多,随人体质不同,变证各异。所以仲景继续举例讲了几种变证情况。若大实者,宜承气辈。这个出现阳明腹实证了,大家都会辩治,不用细讲了,三承气汤据各自之证而相机选用。

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53:00

按六经值日理论,十日之时,太阴当值,十余日,就是十日过了,到了少阴了,所以这个十余日,代指出现少阴热证。心烦,这是黄连证。不得卧,不单指失眠,睡不着觉,他还指其人不能平卧,甚至不能坐下,坐一会儿,或卧一会儿,就心中烦,坐不住,一定要站起来走一走,走上半个小时之后,才能再坐一会儿或卧一会儿。然后再起来走走。这是典型的黄连阿胶汤证。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54:52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心中动悸,甚至卧着的时候床都跟着心脏大动,像大锤敲的似的。这是心火盛而心阴大亏。阿胶证,并用黄连以清心火。仍然是黄连阿胶合证。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55:56

心中澹澹大动,甚则心中痛,复脉汤证,就是从阿胶这个主证发展而来的。后世时方派也是很讲药证的。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57:09

只要从药证这个角度来看,一切都非常之明了。如果单纯从病因机理上分析,则如墮五里雾一般,一头雾水。

黄芩是助黄连的,黄芩也有心烦证。同时兼见心下痞。 时方英子(1225810454)19:58:13 鸡子黄与阿胶相须为用。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00:13

鸡子黄阿胶,二味咸。按汤液经汤,咸属火,以补心,滋心之阴。白芍味酸,属金。二咸一酸,二火一金,是泻金之方,也就是泻肺汤,肺金为燥,也就是泻燥之剂。所以鸡子黄阿胶白芍三味,为治燥之组合。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01:21

黄连黄芩二味,味苦,属水,水克火,是泻心。三黄泻心汤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仲景直接把汤液经法中的小泻心汤拿来用,改名为黄连黄芩泻心汤。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02:53

泻心是泻心之火,泻肺是泻燥。所以这张黄连阿胶汤,就是治燥火之方,是张复合方。在汤液经法中,这张方子原名叫“小朱雀汤”。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03:59

是很古老的一张方子。从六兽之一的朱雀而命名。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这个六兽的观念就形成了。

在〈五十二病方〉中,黄芩就被广泛地用于疮科了。这是本方治血证的历史渊源。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05:29 我们继续看条文。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06:59

温病,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错,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复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半夏茯苓汤。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09:22

这是温病传腑之情形。治不得法,仍属治坏,属于变证。这个三焦,与后世的分三焦辩证的情况不是一回事。此处是指留久而移入者,后世的三焦辩证是无论伏气还是新感,无论久暂,都从三焦三部来分析论治。要注意这个区别。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10:31 上中下三焦,上焦多气分,下焦多血分,中焦气血之交、气血各半。所以治上焦所治气分药,治下焦多血分药,治中焦气血药常同时运用。这是个大致的规律。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12:11

上焦是胸腔这个大致部位,并不是特指哪一脏哪一腑。里面包容了心与肺。中焦在脘部左右的区域,包括胃与脾在内的大区间。下焦在少腹小腹区域,包括肾与肝在内的区间。 了解了这些,再看仲景方证,就会明白仲景用药的规律了。 时方英子(1225810454)20:14:33

温邪移在上焦,则舌蹇、神昏。舌蹇属于心病,如果舌木则当责之脾。舌与心是同一块肉,舌病即是心病,舌蹇则心肌亦痹。这个证是怎么来的呢? 时方骘云(645408457)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