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模块一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律(垂直地带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定 义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重要因素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水分 热量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即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中纬度地区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尺度 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 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1、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比记忆法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热带稀树草原带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温带荒漠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

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定南北半球 判定热量带 判断纬度高低 判断阴阳坡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4.雪线及其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降水因素 地貌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2014(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在地里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47.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48.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4分)

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 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为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49.以C地所在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分)

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2013(二十二)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