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 建设地点:甘肃省xx市xx县xx 项目建设单位:xx县文物局

建设规模与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建设规模与内容)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详见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总

计3923.1万元。其中资金的60%来源于国债资金,剩余40%地方自筹。即国债资金2353.9万元,自筹1569.2万元。

第二节 编制依据

1. 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要求;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修正); 3.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

4. 文化部《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5. 《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2005); 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7.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8.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

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9. 《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2008);

10. 《关于5单位联合对xx县西汉水流域早期秦文化展开考古调查第一阶段工作的汇报》;

11. xx县大堡子遗址及墓群(即秦西垂陵园遗址)保护规划; 12. 甘肃省政府和文物局对xx秦公陵园遗址总体规划会议记要精神;

13. 《甘肃xx县xx遗址及墓群保护规划》;

14. 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国家相关标准; 15. 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 16. 甲方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第三节 研究范围

本报告研究范围为“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依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等文件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通过对“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现状情况的调查,确定“xx县xx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及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条件、环保与节能、消防安全、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管理机构等的分析论证,对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及资金筹措提供科学依据。

2

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xx市概况

1.城市概况

xx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辖一区八县(一区即武都区,八县即两当县、宕昌县、成县、西和县、康县、文县、xx县、辉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80万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 2.经济状况

近年来,xx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和把握大局、确定目标,抓牢重点、强化措施,深度落实、加快发展的工作要求,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扎实推进灾后重建,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全力夯实基础设施,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xx市实现生产总值1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59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12亿元,降低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90亿元,增长19.0%。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2.6%、

3

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5.8%和93.2%,第一、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396元,比上年增加329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29.3:26.4:44.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5个百分点。

2009年,xx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克服诸多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年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 1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达到2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达到23.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达到17.1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达到17亿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达到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5%,达到35.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9477元,净增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1%,达到1995元(含灾后重建因素为2300元),净增215元;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完成了计划控制目标。 3.旅游优势

近年来,xx市旅游业的宏观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旅游发展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产业格局初步确立,基础服务设施也得到逐步改善,旅游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3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建设进程,完成了十大名牌景区和十大重点景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