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表情在婴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其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婴儿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使成人了解他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需要来照顾、哺育他,给予他情感上的安慰。在婴儿初步掌握语言后,表情仍然是婴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实现婴儿与成人、婴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情绪是婴儿人际交往的组织者,在儿童社会交往的发生、发展,自身社会行为的保持、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儿童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

五、情绪情感促进婴儿意识的产生

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和成分。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它由饥饿、寒冷、疼痛引起的痛苦,或温暖、饱足、母亲的抚慰引起的舒适、快乐等体验组成。 情绪情感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婴儿对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成功感、自豪感,促使婴儿形成和加强其对自身形象的积极看法和肯定性评价;而对自己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沮丧感、焦虑,则促使婴儿形成和加强对自己形象的消极看法和否定性看法。

第三节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二、怯生

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怯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与微笑一样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害怕的发展一般比积极情绪的发展要迟一些。

婴儿并非见到陌生人就一定害怕,而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 1.环境的熟悉性

2.父母是否在场 :如果婴儿坐在母亲膝盖上,或躺在母亲怀里,那么陌生人过来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当婴儿离开母亲一定距离时,则痛苦反应就很强烈。

3.陌生人的特点 :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陌生人都害怕,而只是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而成人的脸部特征是引起婴儿害怕的重要线索。

4.婴儿成熟程度 :婴儿是否怯生和婴儿是否对当时情景作出某些反应有关。当婴儿有能力对一个情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即使这一情境很新奇,他也不一定会恐惧。而此时婴儿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对陌生人这一有差异的刺激作出任何有控制性的反应。他不能把握陌生人接近这一奇怪的事件,结果是害怕、大哭。

5.抚养者多少 :婴儿熟悉成人的多少会影响其怯生程度。如果婴儿是由少数几个成人抚养,他所产生的怯生程度可能比由许多成人抚养的婴儿要高。

6.婴儿接受的刺激 :婴儿获得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越多,则怯生程度越小,因为这样的婴儿已习惯接受各种新奇的刺激,有一个较好的“心向”,能对付并同化“陌生”的事物。

三、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 - 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以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表现出的伤心、痛苦,并且强烈的拒绝分离。

第五章 婴儿社会性交往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一、婴儿与母亲的交往

(一)母婴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母婴交往是婴儿知识、认识能力发展的首要基础

在与母亲的大量、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中,婴儿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习得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知识,认识了物体,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常识和初步的操作能力,形成了初步的思考习惯、提问能力。

2.母婴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着感情信息的传递与交往

前语言阶段的婴儿通过发出情绪信号表达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母亲也正是按照婴儿的情绪信息去理解婴儿的状态和需要,并给予实际上的护理和感情上的安慰。母亲对婴儿需要的及时反应和满足,促进婴儿学习使用情绪作为适应手段与成人进行交往。母 - 婴之间的情绪交流在他们之间营造了良好的感情气氛,这是婴儿身体健康、智能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前提。

3.母婴交往是婴儿语言发展的刺激源

母亲在与婴儿的共处中,在婴儿的语音表达上,在语音与物的意义的结合上,也就是形成词的过程中,与婴儿之间进行的言语应答、重复、模仿和强化都为其语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母亲主动组织的、生动的母 - 婴言语交流,就是婴儿言语能力发展的语言环境。

4.母婴交往是婴儿社交技能形成的基础

一个人的社交技能和风格固然有个体先天特色的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而母亲的行为,母亲对早期婴儿与他人交往的引导,母亲的示范作用,对婴儿交往行为的评价与强化、鼓励和纠正,给婴儿社会交往技能打下了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基础。

(三)母婴依恋的发展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对婴儿的整个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婴儿的依恋是在后天与抚养者的亲密交往中形成的。随着抚养者抚育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依恋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这时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无差别的反应。他们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此时,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偏爱,对他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反应是不同的。对母亲表现了更多的亲近、依偎;而对其他熟悉的人,就会少有亲近;对陌生人依然有一些反应,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怕生。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 岁)

婴儿对母亲更加关注,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婴儿也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 岁以后)

2 岁后,婴儿把母亲作为交往的伙伴,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和愿望,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

二、 婴儿与父亲的交往 (一)父婴交往的特点

1.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地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更多地是照顾婴儿。 2.在交往的方式上,父婴交往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而母婴交往则更多地通过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 3.在游戏的性质上,父母亲也有显著不同。母亲与婴儿玩的游戏中,以引发和保持视觉注意的视觉游戏为主,母亲常玩吸引婴儿注意、观看的游戏。而父亲最常见的游戏,是与婴儿的触觉的、肢体运动的游戏。

(二)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与母亲的不同角色,使其在育儿的情境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父亲是诱导婴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

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由于父亲与婴儿交往、游戏更多地是与婴儿玩兴奋、刺激、多样的游戏,而不像母亲更多做传统、缺少变化的游戏,因此,在与父亲共同游戏中,游戏的多样化与轮回重复诱发婴儿的兴趣,导致婴儿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2.父亲与婴儿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婴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婴儿在交往上的独特性,婴儿从父亲那里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创造意识,丰富想象力,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些对婴儿认知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3.父亲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父亲积极与儿童交往,有助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适当而灵活的理解。

三、 婴儿与同伴的交往 (一)婴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1.促进婴儿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婴儿同伴间年龄的相近性,身体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相似性,而遇到的矛盾、问题又不尽相同,这就使的婴儿同伴间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社交行为并且练习、实践,而且还有更多机会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去掉不友好行为,使之向更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促进婴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

在同伴交往中,婴儿不仅需要自己去引发和维持同伴交往,而且他从同伴那儿得到的反应远比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反应要模糊和缺乏指导性,由此,婴儿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使其信号和行为反应更富有表现性,以使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3.促进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婴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仅可以表现积极的情感,还可以宣泄并调节不良情绪,帮助平衡自我的心理状态。婴儿正是在这种同伴交往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出对其他人情感状态的注意、理解与同情。

(二)婴儿同伴交往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是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婴儿之间互不理睬,偶尔互相触摸、微笑、发出声音与短暂的注意。

第二阶段出现了简单交往。此时婴儿的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出现了婴儿之间的社会指向行为。即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都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相互影响。

第三阶段发生了互补性交往。此时婴儿间出现了合作的游戏、互补和互惠行为。 (三)婴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同伴间的熟悉性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大都发生在相互熟悉的婴儿之间,或者在相互熟悉的婴儿间更易发生。 2.亲子交往经验 研究表明,亲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同伴交往有正向影响。父母对他人的交往行为为婴儿提供榜样和经验。 3.婴儿自身的个性、行为特征

婴儿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婴儿的同伴交往,影响其同伴社交地位。最喜欢用积极行为去与同伴交往的婴儿,是同伴中最受欢迎的;相反,最不受大家喜欢的,是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消极行为的婴儿。可见,婴儿的个性和行为也是影响婴儿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它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它包括自我调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概念。

婴儿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发展过程 :

哈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发展体系。她把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分为 5 个阶段,前 3 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 2 段为客体自我的发展。

1.第一阶段:5—8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映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第二阶段:9—12个月

婴儿显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是镜像动作的源泉,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这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自我。

3.第三阶段:12—15个月

婴儿的主体我进一步得到发展。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自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第四阶段:15—18个月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镜像)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反映了在客体自我水平上的自我认识。

5.第五阶段: 18 — 24 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并且具有了用适当的人称代词称呼某个形象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中认识自己,用特定的语言标定自己。这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自我,这是客体我的重大发展。

第七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体形象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左右着幼儿的思维活动。幼儿主要依靠感知、表象来认识世界,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还停留在外部,无法透过表面现象去认识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由于神经的抑制过程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幼儿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是在游戏还是学习过程中,幼儿都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幼儿期儿童的个性进一步发展,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方面,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倾向。为后来的个性发展和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八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产生的,并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第二节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一、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幼儿早期的观察是随意的,无目的性的。到了中期和后期,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增强,开始排除干扰,主动进行观察。

(二)观察的持续性:由于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幼儿无法像成人一样坚持长时间观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

(三)观察的概括性:在幼儿早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观察处于无意识、零碎、孤立的阶段,这时幼儿只能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现象,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观察的概括能力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观察概括能力不断提高。

(四)观察的细致性:幼儿观察事物整体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笼统、粗略的轮廓,隐蔽的、细微的特征还是无法观察到。随年龄的增长,思维的逐步成熟,经验不断丰富、实践的机会增多,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在后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观察的组织性:幼儿早期的观察是随意的,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幼儿中期开始尝试按照事物的表面联系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后期,已经可以从主次关系、系统性、顺序性几个方面入手去观察事物了。

第九章 幼儿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在许多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等)之中,是这些心理活动共有的一种特征。

一、幼儿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

幼儿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刺激物鲜艳的颜色,动听的声音,奇异的造型,显著的变化等等都是幼儿注意的焦点,可以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期,有意注意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影响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幼儿注意发展受生活制度与规范的影响

进入幼儿园,幼儿始受到一些行为规范的约束,要求幼儿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和活动规则,并且需要完成相应的作业和任务。这些约束就要求幼儿形成和发展有意注意,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符合幼儿园的要求,成功的融入集体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