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白石岩铅锌银多金属矿勘察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耿马白石岩铅锌银多金属矿勘察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章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述

本次野外工作方法、技术按甲方提出的项目工作设计进行。 一、1/1万地质简测

测量面积10.42Km2。地形底图采用1/5万地理底图放编为1/1万的野外工作手图,主要目的是大致了解区块地层,构造,变质岩及矿化点的分布情况。填图单元根据1/20万区调成果结合实地测量。各岩性段标志清楚,野外易识别,填图过程中采用追索与穿越法相组合,地质观测点用美国高明60GSX GPS定位和结合地形地物标绘于野外工作平面图,点距100-200m,观测密度为11个/km2。工作质量基本可靠,达到了工作方案的要求,同时满足了区块预查阶段地质工作程度。

二、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述

1、采样点布局:采样点布局较为均匀、合理;绝大部分采样单元(0.25 km2)均有3—4个采样点(局部地域为5个采样点),采样密度达11.7点/ km2。

2、采样点定位:主要采用美国高明60GXS GPS结合地形图进行定位;卫星定位仪在投入使用前利用特征点进行了统一校正,校正参数为:△X=290,△Y=230;采样点位确定后在点位附近的固定地物上用红油漆标注了正确、醒目的采样点号。

在地形屏蔽和植被覆盖较厚的地区, GPS定位误差较大,用特征点法结合目估定位。

21

采样点位检查点25个。采样点定位误差检查结果均不大于20米。

工作中,大部分采样点均按设计点位采样;通行较困难地域,适当位移了部分采样点,在水系不发育的区域,未布臵采样点,但不影响整体的均匀性。

3、样品采集:样品采自水系沉积物细砂或粉砂;样品原始重量均大于150g。

4、重采样采集均为不同人、不同时进行,重采样加工与基本样同时进行。重采样记录格式与基本样相同。

5、采样记录: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采用统一格式的野外采样记录本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如下:测区名称、样品号、袋号、样品颜色、物质成分、地质简况等。

记录内容统一、认真、细致,字迹清楚。

6、样品管理及加工:各台班对当日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即时的清理,确保记录、袋号、样品三对应后,交专人登记,最大限度的杜绝了错、乱。

野外采集的水系沉积物样品在自然条件下晒干,干燥的样品过60目不锈钢筛,过筛样品经混匀、缩分后装纸样袋保存;过筛后样品重量均大于80克。

7、野外采样质量

用全区所有重采样品(共计195组)按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3-1。

22

元素 重份样组数 合格样组数 合格样占被检样之比例% 表3-1 采样质量评估表 Cu Pb 25 25 100 25 25 100 Zn 25 25 100 Ag 25 25 100 注:按规范DZ/T0145-94的要求,合格样占被检样品数的比例>70%为达到要求

从上表可看出,合格样品所占比例远大于规范的要求,说明野外采样质量是可靠的,也说明在本区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其工作方法选择是相对合理的。

第二节 样品分析质量

样品分析由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实验室完成,分析元素为Cu、Pb、Zn、Ag。分析质量可靠,现就成图效果作一简要说明。

1、从地球化学图上看,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规律吻合。现已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矿(化)点上均不同程度地有异常显示。

2、地球化学图上无明显的分界线,表明不存在分析的系统误差。

第三节 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

一、背景统计

根据全区样品分析成果(重分样除外),先进行检验,然后分别对Pb、Zn、Ag、Cu元素用迭代法剔除(x?3?)离散值,最终统计出全区背景平均值(X)及离差(?),结果见表3—2。

23

表3—2 白石岩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参数统计表 元素 参数 算术均值(PPm) 离 差 变异系数 极大值(PPm) 极小值(PPm) 样本数

Cu Pb Zn Ag 29.48 10.0 0.339 362.9 7.046 111 59.24 33.51 0.566 596.0 0.130 108 85.40 30.63 0.359 655.0 0.110 115 0.306 0.713 0.287 4.05 0.050 85 各元素异常下限按T =X+K?确定。

上式中T为异常下限、X为均值、K为比例系数、?为离差。衬度值按Ac=异常均值÷T计算。

二、图件编制 (一)地形地质底图

在1:20万区域地质图和1:5万地形图的基础上,放编1:1万地形图,采用本公司同时完成的野外工作手图转绘而成。

(二)实际材料图

1、地质观测点及采样位臵:依据野外GPS定位和野外工作平面图转绘于实际材料图上。

2、化探采样点:以本项目工作设计布点图的地形版为底图,将采样点、大小格号、重份样位臵等内容编绘其上而成。 (三)单元素地球化学图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