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真题 - 语文(天津卷)+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8年高考真题 - 语文(天津卷)+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灜,指蓬莱和灜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洲等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 5 -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3分)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分)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

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 6 -

【注】

。日入相与归,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

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

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

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刺秦王》“ ①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短歌行》“ ② ,天下归心”,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 , ④ ”,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做岸不屈:《赤壁赋》“ ⑤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⑥ ,尽西风,季鹰归未”,抒写了辛弃疾耻于弃官归隐、立志光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

【注】

墨染了一样

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

- 7 -

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