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普心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由于效价与期望成反比,导致最强动机的主观期望概率是: (A)0.25 (B)0.5 (C)0.75 (D)1

根据双重记忆理论的解释,系列位置曲线尾端部分的成绩源于: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实验(Sternberg,1969)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A)平行扫描 (B)系列自中断扫描 (C)系列全扫描 (D)线索扫描 实验(Krueger,1929)表明,记忆效率最高的过度学习在: (A)25%左右 (B)50%左右 (C)75%左右 (D)100%左右 从表象兼具直观性和概括性看,它是:

(A) 从感知觉过渡到记忆的桥梁 (B) 从记忆过渡到思维的桥梁 (C)从感知觉过渡到思维的桥梁 (D)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A) 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 一定时期的放弃 (C) 不同的环境 (D) 功能固着

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是: (A) 詹姆士-兰格(James-Lange) (B) 坎农(Cannon) (C) 埃克曼(Ekman) (D) 冯特(Wundt)

按照卡特尔(Cattell)的观点,属经验习得的智力是:

(A) 晶态智力 (B) 内容智力 (C) 泛文化智力 (D) 液态智力 个体的下列心理现象中可能持续最长的是: (A) 心境 (B) 情绪 (C) 气质 (D) 动机

儿童平均智力的心理年龄应等于其:

(A) IQ分数 (B) 生理年龄 (C) 学龄 (D) 偏差数 在计分时,韦氏离差智商的标准差定为:

(A) 10 (B) 15 (C) 16 (D) 100 信度之于效度正如:

(A) 准确性之于一致性 (B) 一致性之于准确性

(C) 偏差数之于常模 (D) 常模之于偏差数

埃克曼和弗雷森(Ekman & Friesen, 1975)有关表情的跨文化研究表明: (A) 面部表情通常是天生的 (B) 面部表情通常是习得的 (C) 哭泣是习得的 (D) 手势是天生的

根据归因理论,若把失败归究于运气不好,其归因方式是:

(A) 内在可控的 (B) 外在可控的 (C) 内在不可控的 (D) 外在不可控的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属:

(A) 投射测验 (B) 推理测验 (C) 客观测验 (D) 智力测验 “咿呀学语”出现在:

(A)从前言语到言语阶段 (B)单词句阶段 (C)双词句阶段 (D)从句子到会话阶段 儿童言语获得的单词句阶段出现在:

(A) 6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 18个月左右 (D) 3岁左右

研究(Ekmen & Friesen,1975)表明,下列表情中最难识别的是: (A)愉快 (B)厌恶 (C)惊奇 (D)悲伤 最先使用离差智商概念的智力量表是:

(A)比-西量表 (B)斯-比量表 (C)韦氏量表 (D)瑞文推理测验

鉴定智能不足的智商标准是:

(A)<100 (B)<70 (C)<50 (D)<25

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看,兴奋型相当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最先把内、外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的是: (A)弗洛伊德 (B)弗罗姆 (C)荣格 (D)格罗斯 下列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不属于相关法的是: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 实验法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自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弗罗姆动机强度公式认定主观期望概率为0.5时最强的理论设定是: (A) 效价与期望成反比 (B) 效价与期望成正比 (C) 效价与期望无关 (D) 效价与期望相同 费希纳定律演进韦伯定律的理论设定是: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 (B) 韦伯分数是一个变数

(C)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D)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不等 叶克斯-道德森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

(A) 较强 (B) 较弱 (C) 中等 (D) 无规律可循 有意后注意:

(A) 没有目的性,也不需作意志努力 (B) 有目的性,但不需作意志努力 (C) 没有目的性,但需作意志努力 (D) 有目的性,也需作意志努力 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的注意理论是:

(A) 早期选择模型 (B) 中期选择模型 (C) 晚期选择模型 (D) 单通道模型 弗罗姆动机强度公式认定主观期望概率为0.5时最强的理论设定是: (A) 效价与期望成反比 (B) 效价与期望成正比 (C) 效价与期望无关 (D) 效价与期望相同

费希纳定律演进韦伯定律的理论设定是: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 (B) 韦伯分数是一个变数

(C)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D)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不等 在计分时,韦氏离差智商的标准差定为: (A) 10 (B) 15 (C) 16 (D) 100 轻度智能不足的智商范围是:

(A)90-70 (B)70-50 (C) 50-25 (D) 25以下

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看,活泼型相当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下列情况下更易产生社会干扰而非社会促进作用:

(A) 较简单的工作 (B) 较复杂的工作 (C) 较熟练的工作 (D) 较生疏的工作 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的注意理论是:

(A) 早期选择模型 (B) 中期选择模型 (C) 晚期选择模型 (D) 单通道模型

三、不定项选择

从心理的起源和发展看,心理产生的标志是: (A) 对外界刺激表现出独立的、积极的反映能力

(B) 对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C) 对原先是中性的,但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D) 建立起较为稳固的条件反射的能力。 行为主义认为:

(A) 为了认识行为,必须研究神经系统

(B) 学习是动物行为最重要的方面

(C) 复杂的行为可以分解为更为简单、基本的过程

(D) 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描述为先天预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人类行为的明显的非理性症状是由于: (A) 精神错乱 (B) 严重歇斯底里 (C) 无意识冲突 (D) 欲望实现 本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 (A) 冲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制约 (B) 诞生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派别 (C) 掀起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潮流 (D) 终于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范式科学

下列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属于相关法的是: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 实验法 适应现象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

(A) 视觉比听觉明显 (B) 听觉比视觉明显 (C) 痛觉比温觉明显 (D) 温觉比痛觉明显 费希纳定律演进韦伯定律的理论设定是: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

(B) 韦伯分数是一个变数

(C)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D)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不等

对双关图,可以用知觉的下列特性作出解释: (A) 对象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

(A) 晶体调节 (B) 视轴辐合 (C) 重叠遮挡 (D) 结构级差 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

(A) 左右两侧 (B) 头部正中矢状面 (C) 以两耳联线中点为顶点的圆锥锥面(D) 头部水平面 时间知觉的研究表明:

(A) 对长时间倾于低估,对短时间倾于高估 (B) 对长时间倾于高估,对短时间倾于低估

(C) 对空虚时间倾于短估,对充实时间倾于长估 (D) 对空虚时间倾于长估,对充实时间倾于短估 有时,人们看到夜空中的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 (A) 似动现象 (B) 自动现象

(C) 诱动现象 (D) PHI现象

弗罗姆动机强度公式认定主观期望概率为0.5时最强的理论设定是: (A) 效价与期望成反比 (B) 效价与期望成正比 (C) 效价与期望无关 (D) 效价与期望相同 可作为注意的生理指标的是:

(A) 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 (B) 呼吸节律的变化 (C) 瞳孔直径的变化 (D) 诱发电位的变化 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的注意理论是: (A) 早期选择模型 (B) 中期选择模型 (C) 晚期选择模型 (D) 单通道模型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但比知觉更:

(A) 具体 (B) 清晰 (C) 形象 (D) 概括 短时记忆又称:

(A) 感觉登记 (B) 工作记忆 (C) 程序记忆 (D) 活动记忆 感觉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区别是:

(A) 感觉记忆忆不使用声音编码 (B) 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 (C) 感觉记忆对信息的储存具有全息性(D)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

(A) 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 (B)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受干扰 (C) 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 (D)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 研究表明,梦主要出现在:

(A) 快动眼睡眠 (B) 非快动眼睡眠 (C) 快波睡眠 (D) 慢波睡眠

四、现象分析

1. 选择性繁殖2. 双生子研究3. 从众4. 时尚5. 注意分配6. 注意起伏 7. 空虚视野8. 知觉恒常性9. 遗觉象10. 前提气氛效应11. Kappa效应 12. 日月错觉13. 面容失认症14.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15. 系列位置曲线 16. 记忆回涨(恢复)现象17. 酝酿效应18. 失控19. 情调20. 心境

21. 应激22. 情操23. 双趋冲突24. 双避冲突25. 趋避冲突26. 社会促进 27. 社会干扰28. 气质的血型说

五、简答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2. 心理学研究通常涉及的三类变量。 3. 注意的生理指标。

4. 沙赫特(Schachter)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5. 性格评定的常用方法。

6. 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

7. 语言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8. 人的心理反映的特点。 9. 价值观的特征。 10. 创造者的思维特点。

11. 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

12. 举例说明心理学研究经常涉及的几类变量。 13. 简述失控状态下的行为反应及其原因。 14. 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间的关系。 15. 阿诺德(Arnold)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16. 概念结构原型说及其例证。

17. 短时记忆的编码、容量及加工特征。

18. 影响教学条件下学生概念形成(掌握)的因素。

19. 吉尔福特(J.P.Guilford)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20. 简述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特点。 21. 情绪体验的基本维度。

22. 巴甫洛夫(I.P.Pavlov)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与气质的关系。 23. 心理测量的必备条件。 24.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5. 失控状态下的行为反应。 26. 类人猿的智能行为表现。 27. 从表象的特征谈表象的作用。

28. 影响教学条件下学生概念掌握的因素。

六、论述

1. 试述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动力问题的看法。

2. 阐述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的不同观点。 3. 结合艾里克森“人生八段”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谈个体社会化历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 4. 评述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 5. 构造心理学之后现代西方心理学三大派别及其理论要点。 6. 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谈对遗忘的新认识。 7. 结合情绪理论,谈情绪调控的策略。

8. 结合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谈性格塑造的模式。

9. 试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0. 述评智力结构理论。

11. 述评人格及其评估方法。

12. 从情绪的适应功能,并结合情绪理论,谈人类表情的先天遗传性与社会制约性。 13. 结合动机理论,谈动机调整的策略。

14. 结合概念结构理论,谈概念掌握的策略。

15. 试析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关于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对情绪的影响的著名实验及其理论推想。

16. 述评问题解决的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 17.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要点及评价。 18. 智源限制理论的基本要点及评价。

19. 系列位置曲线及其对双重记忆理论的支持。 20. 比较人格的特质说和类型说。

21. 试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对遗忘原因衰退说与干扰说之争的启示。 22. 从气质与性格的关系角度论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3. 从艾宾浩斯(Ebbinghaus)遗忘曲线的遗留问题,谈记忆研究的走向。 24. 从智力测验的利弊,谈智力理论的走向。

25.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衰史,谈心理学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