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指导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指导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表现了“阳刚”审美观的有: A 沉著痛快 B 优游不迫 C 行气如虹 D 鯨魚碧海 9、王昌龄“诗有三境”说是指: A 物境 B 情境 C 思境 D 意境

10、表现了意境特征的有: A 羚羊掛角 B 空中之音 C 水中之月 D 相中之色

三、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

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 3、元和体是指元白所创作的新乐府诗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4、“实录”是司马迁《史记》中提出的史学理论。( )

5、曹丕“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源于《左传》的“三不朽”说。( ) 6、两汉文学理论的立论原则是依经立论。( )

7、文以明道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基本观念,道是指儒家的道统。( ) 8、“诗穷而后工”之“穷”主要是指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 ) 9、《二十四诗品》基本可以断定非司空图所作。( )

10、苏洵的风水相激说中,水比喻创作的源泉和艺术修养,风比喻创作冲动不能已于言的一种状态。( )

四、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孟子)以意逆志说 2、(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4、(钟嵘)滋味说 5、(司空图)思与境谐说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试述刘勰关于心物关系(神与物游)理论的具体内容。 2、试述严羽妙悟说的内涵。

9

附:章节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1、解释 ? 诗言志

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的概念。志字从心,之声。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也是蕴藏于心的。所以诗言志应当是指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但是在先秦时期,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 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 文质彬彬

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 以意逆志

孟子的“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原本并非属于美学的范畴,而是指“道”的特点,但是这也符合文艺和美学的要求。他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无声,最美的形象就是无象。无声为有声之母,无形为有形之母。“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道的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完全符合于自然。老子把这种理想的“大音”、“大象”看作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正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特征。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说,为中国艺术意境论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 物化说[参见论述题] 2、论述

? 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参见教材第11页] ? 庄子关于文艺创作的主要观点。

(1)虚静说。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于天然的艺术的关键。其具体方法是“心斋”和“坐忘”。虚静说一方面排斥人的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但另一方面,庄子认为虚静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

10

洞察其发展变化规律。上述“虚静”思想,作为哲学的认识论是很玄虚神秘的,未必科学;但具体运用到审美和文艺创作领域,则有其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因为它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题心灵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往往是超功利的。假如在文艺创作或艺术鉴赏中,审美主体不能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观念的侵扰,则很可能流于失败,甚至必然会失败。美学和文学理论上的这一极其重要的现象和规律,在西方美学史上是到近代由康德明确提出的;在中国,则是远在先秦的老庄道家就已经有所触及。 (2)、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庄子的“虚静”|“物化”艺术创作论对古代文艺创作理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魏晋以后,它就被广泛地运用到诗、书、画、乐等方面,不仅从道家派生出来的玄学家讲“虚静”,而且佛家、儒家也讲“虚静”。不过从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的发展看,主要还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影响最深,尤其是庄子那些技艺神化故事更是直接把哲学上的“虚静”和艺术创作联结起来的桥梁。(3)、得意忘言。“言”和“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庄子主张得意忘言。从言论的接受者即听者或读者的视角来立论的,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这一“得意忘言”论启迪了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以后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

1、解释

?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这里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更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 文以气为主说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 诗缘情说

“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

11

“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 风骨说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 滋味说

钟嵘认为五言诗是最具有滋味的作品,特点有三:1、“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2、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3、要有“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就是风骨。风骨即所谓气骨,要有生命力,有挺立感,所以是干。丹采即文采。风力与文采的相结合,这也是《文心雕龙》的观点。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特征。这针对的是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缺点而提出的。

2、论述

? 论述《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

(1)、发乎情止乎礼义,对于情感的规范。明显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它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提出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必须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也是董仲舒一再提倡的“中和”美学观在文艺批评方面的体现,和司马迁说的《离骚》“盖自怨生”和提倡“发愤著书”形成鲜明的对照。(2)、诗与政教的关系,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3)、诗六义说。《毛诗大序》指出风雅颂赋比兴为诗之六义。而对风、雅、颂作了论述,主要论述了风。《诗大序》论风有以下几点:风的特征:就表现方式上说,主文而谲谏,委婉而不直说;就表现范围上说,表现的是一国之事。风的作用:一是教化,二是风刺。变风:一是衰世乱世的产物;二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论雅有以下几个方面:雅所表现的是王政的废兴。雅的表现范围是天下之事、四方之风。雅有大小,根据所表现的政事的大小而分。变雅,是衰乱之世的产物。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4)、诗歌的特征问题 :言志、抒情的统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 论述《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理论。

(1)准备阶段。在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