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四本书知识点归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生物中考四本书知识点归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气 。(2)苔藓植物成片生长对水土保持具有一定作用,还可以成为监测空气污染 的指示植物。(3)现在我们利用的能源——煤和石油,也主要是由埋藏在地下的 蕨类植物等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的。

10.我国的珍稀一级保护植物有:蕨类植物如 桫椤 、裸子植物如 水杉 ,被子植物如 金花茶 和 珙桐 。

三.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

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脊柱 。 ① 腔肠动物: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水螅、海葵、珊瑚

②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如涡虫、吸虫、

绦虫

③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线性,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口有肛门。如蛔虫、丝虫、轮虫 ④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 体节 组成。如 蚯蚓 。 ⑤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腹面有块状 肌肉足 ,体外被覆坚硬的 贝壳 。如 河蚌、蜗牛 。 ⑥ 节肢动物:身体 分节 ,体表有坚硬的 外骨骼 和分节的 附肢。包括甲壳纲 如 蟹 ;

蛛形纲 如 蜘蛛 ;多足纲如 蜈蚣 ;昆虫纲如 蝴蝶,特征是两对翅三对足 。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2、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脊柱 。

① 鱼类:身体多呈 流线型;体表被覆 鳞片 ;用 鳃 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大多有

侧线,能感知 水流 的方向。

②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 水生 向 陆生 的过渡类型;生殖过程不能完全离开 水 ;幼

体生活在水 中,用 鳃 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 陆地 ,用 肺 呼吸。两栖类的皮肤 裸露 ,具有 辅助呼吸 的作用。

③ 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体表一般覆盖着 鳞片 或 甲 ,用肺呼吸;在陆地产

卵,卵表面有坚硬的 卵壳 。

④ 鸟类:身体大多呈 流线 型,前肢变成 翼 ,体表被覆 羽毛 。卵一般较大,胚胎发

育过程在 卵 内完成。

⑤ 哺乳类:体表一般有 体毛 ,胚胎发育在母体 子宫 内进行,幼体将 母乳 作为营养物质。 大脑 发达,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型。

3、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药用;捕食害虫害兽,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机理研制出雷达.

4.我国的珍稀一级保护动物:爬行纲有 扬子鳄 、鸟纲有 丹顶鹤、朱鹮 ;哺乳纲有“活化石” 大熊猫 以及 蒙古野驴 、 金丝猴 和 白鳍豚 。

四.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1、病毒:形态结构:病毒通过 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具有 蛋白质 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核酸。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 寄生 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2、细菌:(1)形态结构:细菌要在 高倍显微镜 才能看到,根据形态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 球 菌、 杆菌和 螺旋 菌。它虽有细胞结构但没有 成形的细胞核 。称为原核生物。细胞一般由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和 核质等组成。有些细胞还有 荚膜 和 鞭毛 。

(2)营养方式:①寄生(从 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例如 大肠杆菌、疟疾杆菌②腐生(依靠 分解 动植物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例如 枯草杆菌、甲烷菌

13

3.真菌的主要特征(1)绝大多数真菌个体较大 。真菌有 单细胞的(如 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 霉菌 和 蘑菇 );

(2)细胞内没有 叶绿体,一般营 寄生 和 腐生生活。

(3)细胞都由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和 细胞核组成。称为真核生物。

五.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 利 有 弊 。

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 。细菌在自然界的 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3、真菌与人类关系:吃的面包、酒类与 酵母菌的发酵有关。青霉菌还能生产 青霉素 ;许多大型真菌 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有些真菌会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的病害,如人的 脚癣 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鬼笔鹅膏 是有毒真菌。

第15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物种 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 生态系统 多样性。

2、 物种 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最 直观 最 基本 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上 裸子植物 最多的国家。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直接 价值(食物、木材、油料、橡胶等)

间接 价值(物质循环、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 潜在 价值(野生生物的价值,如提取新药物、改良生物品种)

第二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1、物种数量的锐减不仅威胁了物种多样性,也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从而使遗传多样性也面临严重威胁。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加剧 ,此外环境污染 、自然灾害频发也是造成生物多样丧失的重要原因。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 就地 保护和 迁地 保护。 就地保护 是在濒危生物原来的生活区域对其实施的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主要场所是建立 自然保护 区。 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栖息地对其进行的特殊保护和管理,也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主要手段是建立 植物 园 、动物 园 、水族馆 。还应重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第16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第一步: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 原始大气 中的各种成分转变为 有机小分子。 第二步:由 有机小分子 合成蛋白质、核酸等 有机大分子 。 第三、四步: 有机大分子 在 原始海洋 中逐渐积累,逐步形成能生长、生殖、遗传的 原

始生命 ,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 单细胞生物 。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采用 火花放电 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向装置中输入原始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 甲烷 、 氮气 、 氨 、 水蒸气 等,结果产生原先不存的氨基酸等 有机小分子 。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直接 证据,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

14

遗体 、 遗物和 遗迹 。 始祖鸟 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 古老 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 形成的地层里。这说明生物是进化发展的。

2、植物进化历程:原始的 单细胞藻类 多细胞藻类 原始的 苔藓 植物和 蕨类 植物 原始的 种子 植物。

3、动物进化历程:原始 单细胞 动物 多细胞的原始 无脊椎 动物 古代 鱼 类

原始 两栖 类 原始 爬行类 原始鸟类和 哺乳 类 4、生物进化遵循从 单 细胞 到 多 细胞 、从 低 等 到 高等 、从 简单 到复杂 、从水 生 到 陆 生 的发展规律。生物多样性是 生物进化 的结果。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学说

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 中通过激烈的竞争 ,适者 生存, 不适者 被淘

汰的过程,称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2、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 食物 和 生活空间 等有一定的限度,因而会进行 生存斗争 。

3、地雀的进化表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变异现象, 环境条件 的改变对地雀喙的形态和大小具有选择作用。 第四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人类的起源:英国生物学家 赫胥黎 第一次提出 人 、 猿 同祖。

2、 埃及古猿头骨 化石被认为是猿和人共同的祖先的证据之一,它的 切牙 小,类似人, 尖牙 、 前磨牙 和 磨牙 都比较大,类似猿。

3、人类的进化历程:南方古猿 能人 直立人 (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 智人。

4、在人类的进化中, 脑容量的增加 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第6单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 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能量来源:

(1)动物能通过运动 , 主动 地、 有目的 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动物运动方式多样性:飞行、爬行、奔跑、游泳、跳跃、行走、跳跃

(3)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提高了动物适应

环境的能力。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

食物被动物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一部分可以作为动物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一、常见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1、单细胞动物没有运动器官,但有自己的运动结构。例如:草履虫依靠 纤毛运动;变形虫依靠 伪足运动

2、多细胞动物依靠特有的运动器官运动。

鱼类: 鳍 飞行的昆虫: 翅 爬行动物: 四肢 鸟类: 翼 3、蚂蚁运动时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运动。

15

4.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组成

⑴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 骨 、 骨连结 和 骨骼肌 三部分组成。 ⑵人和脊椎动物全身的 骨 和 骨连结 构成骨骼。 ⑶骨骼肌中间部分称为 肌腹 ,两端较细部分称为肌腱。

5、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 收缩或舒张,牵拉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产生运动。

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多块骨骼肌相互配合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 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 收缩,肱二头肌 舒张 。

第18章 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行为: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它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

2、实 质: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① 蝙蝠分辨并取食青蛙 觅食行为: ②响尾蛇用红外线感受器取食

③乌鸦高空丢螺蛳取食

①狗见到陌生人狂吠,但要攻击它时逃之夭夭 3、主要类型: 防御行为: ②拟态:尺蠖伪装成小树枝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③保护色、警戒色

生殖行为: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育雏、哺乳

例如:孔雀开屏 青蛙鸣叫 蜻蜓点水

迁徙行为: 例如:鸟类、角马迁徙

社会行为:①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②特点: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③举例: 蜜蜂 、 白蚁 。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1、根据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可分为: ①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 ②学习行为: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如鲸顶球等。

2、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3.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⑴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 外界刺激 做出的反应。

⑵动物的行为主要受 神经系统 和 内分泌 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

第7单元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体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成分: 阳光 、 空气 、 水 和 土壤 (2)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 分解者 (部分微生物) 3、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 (2)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 。 (3)食物链注意事项:

①箭头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