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仁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仁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一、“十一五”仁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五”规划前四年执行情况

“十五”前四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速推进“三个转变”,按照“放开搞活,强工重农,提速增效,统筹发展,富民强县”的工作思路,以跨越升位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突破,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全县经济快速、高效、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规划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能力迈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65.9亿元,年均增长14.2%,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1.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3亿元。200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亿元。

二是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村经济取得新跨越。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6.9 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848元上升到2004年的2694元,四年共增加846元,上升45.8%。2004年,粮食总产量75.8万吨,居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优质水果种植面积26.7万亩,水果产值2.8亿元,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40%,种植业实现了粮棉型向粮果型的转变;山羊出栏66.3万只,奶牛存栏2410头,生猪出栏142.2万头,畜牧业实现了生猪型向猪羊型并举的结构转变,畜牧产值12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44.5万人,劳务收入20.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劳务经济正在形成;新发展专合组织4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20个,7种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认证;改造农村茅草房3万户,改田改土4.89万亩,整治病险水库3座,整治渠道106.6公里;硬化乡村道路188.5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首获全市第一。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四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3万公顷,成片造林15.1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9%提高到2004年的23.48%。

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2004年,工业净投入7.5亿元,是1990年至2000年11年工业总投入的1.6倍,超过前三年的总和;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4084万元,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往年。22个重点乡镇工业发展突飞猛进,食品、纺织、建材、能源、化工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工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四是商贸业初具规模,第三产业形成新亮点。2004年,商贸业占第三产业的30%,消费拉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以温州商贸城为核心的城北商贸中心、以街心广场为核心的城中商贸中心、以怡和春熙商业步行街为核心的老城商贸中心基本形成。黑龙滩生态公园建成开放,休闲旅游发展迅速,文化消费稳步增长,旅游文化经济对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五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向经济初步形成。2004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35个,到位资金7亿元,引进康师傅等投资上亿元的项目5个,华硕管业等投资上千万元的企业26个。招商引资在实现量的增长的同时,实现了质的提高,全年利用外资420万美元,外向经济初步形成。

六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功能明显增强。2004年,城镇人口26万人,较2000年增加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上升到23.9%。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域体系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县城建设快速推进。2004年完成投入8亿元,新建商住楼5万平方米,县城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较2000年增加5平方公里。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七是科技教育成效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2004年,实施科技项目171个,金桥工程项目12个,新增产值5000万元,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增强。“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成人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取得新进展,各类本科硬上线2897人,职教毕业和再就业培训7716人,铧强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顺利通过验收,首所特殊教育学校顺利建成。文体事业硕果累累,“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虞丞乡抬工队赴京演出获得成功,图书馆、体育馆建成,“三讲一树”全面开展,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八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能力增强。2004年,重新安排就业3357人,再就业5162人,吸纳安置再就业救助对象297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城镇低保动态管理和农村五保户供养。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初步建立,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为仁寿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

九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日益提高。200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00元和2694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51.5%、36.1%。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可以看到,全县经济与社会新一轮中长期快速增长趋势基本形成,已经临界人均GDP600—1000美元的快速增长期。但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体水平和质量偏低,工业实力不强,工业化水平不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

二是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在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优势产业还未做大做强,缺乏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四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电力、运输、用地、工业用水紧张对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对工业发展的制约还较为突出。

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和就业困难,农民增收缓慢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这些问题对社会保障构成了很大的压力。

六是税源不丰,财力不足,乡镇债务沉重,严重影响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仁寿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

好的外部环境和新的发展契机。其中,“统筹区域发展”将为仁寿实现对接成都、重庆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外部动力和良好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将为仁寿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创造条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将为仁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塑造内部可持续增长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多有利机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无论是对外资进入的有效引导,还是对能源资源价格的合理调控,都可能为仁寿经济带来一定的机遇。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带来的影响

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度推进,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趋势明显,相继建立西南六省七方合作、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成渝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圈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区域和合作组织,为仁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

3、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伴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甚至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向中国及中国西部转移,这将有利于仁寿吸引外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及提高优势产业的技改档次。仁寿在吸收先进技术和产业的同时,注意同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相结合,防止盲目引进,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维持可持续发展。

4、成仁路改造带来的影响

成仁路改造即将完成,成都市政治中心南移,成都南延线的延伸,将大大缩短仁寿与成都市的时空距离,有利于仁寿直接接受成都这一西南大都市的经济辐射,承接成都的产业转移,为成都市场提供关联产品,并以成都居民为消费对象而发展观光农业。

5、人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

随着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态绿色产品的需求会增强,这将拉动仁寿生态农业的发展。此外,文化休闲旅游消费比重也将不断提高,为仁寿的特色旅游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新的发展观、循环经济观、清洁型生产观带来的发展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