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基础知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 把书拿来。(介词) 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 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 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 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 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 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 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 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 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 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

练习 :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 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 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 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 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

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副词) 除了(介词) 始终(副词) 依照(介词) 沿着(介词) 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 哦(叹词) 屡次(副词) 何必(副词) 自从(介词) 砰(拟

- 5 -

声词)啊(叹词) 却(副词)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能愿动词) 孤寂( 容词) 诧异(形容词) 壮举(名词)

贪婪(形容词)

词性的变化

汉语中的许多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会发生变化,也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

因此,要学好词性,必须掌握语境中的词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发明,可作动词或名词。

①这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里的“发明”指某种成果或产品,是名词。) ②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这里的“发明”指研究开发,是动词。) 2、得,可作动词、助词或名词。

①这件事你得去。(这里的“得”读děi,表示一种意愿,是能愿动词。)

②工资是我的劳动所得。(这里的“得”读dé,相当于“得到的报酬”,因此是名词。) ③这件事你做得对。(这里的“得”读de,用在动词“做”之后,表示补充说明,是结构助词。)

3、上,可作名词或动词。

①桌上有一本书。(这里的“上”,表示处所,是名词。) ② 昨天我上南京去了。(这里的“上”表示动作行为,是动词。) 4、在,“在”的用法最为灵活,可作动词、副词或介词。

①星期天,我在家。(这里的“在”后面再没有动词,因此只好自己充当动词。) 合在一起,表示处所。)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书。(这里的“在”后面还有动词“看书”,因此只能充当介词,和“家”③星期天,我在复习功课。(这里的“在”相当于“正在”,表示时间,因此它是时间副词。) 5、啊,可作叹词或语气助词。

①啊!祖国多么美!(这里的“啊”单独使用,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是叹词。)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许多词性用法很灵活,应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下面几题请同学们仔细辨识:

①老师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师表扬了。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请把座位让给她。⑥妈妈让我学做饭。⑦上学时要锁好门。⑧我买了一把锁。

有这样一则笑话: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上帝住哪儿?”彼得回答:“我知道,上帝住在

- 6 -

②祖国多么美啊!(这里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种感叹语气,是句末语气助词。)

(附参考答案:①动词,②介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动词,⑥动词;⑦动词,⑧名词。)

厕所里。”老师愕然:“住厕所?你怎么知道的?”彼得说:“每天早晨,我都听见爸爸使劲敲厕所的门,一边不停地喊:‘上帝呀,你怎么还不出来!’”这则笑话的可笑之处是因为彼得答非所问,错误地把老师所问的“上帝”与爸爸所喊的“上帝”混为一谈。这实际上牵涉到语言中的词义虚化和词性转化现象。

笑话中,老师所问的“上帝”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一个事物、概念的名称,是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神,是名词;而爸爸在敲打厕所时所喊的“上帝”表示的是一种呼唤或感情,相当于“哎呀”、“唉”,其原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由名词转化为叹词。

汉语口语中,有些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具有至高无上性,如“上帝”、“天”、“地”、“妈妈”等,因此,人们在产生惊讶、赞叹、无奈等感情时,往往会随口呼出,抒发感情。长此以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名词的本来意思就被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些只表示呼唤应答或某种感情的特殊叹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如:“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吧?”(《变色龙》) “天”本来一般指天空、天气、季节等,是名词。而在句子中却没有实在的意思,仅表示一种惊讶的感叹,由名词转化为叹词。“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皇帝的新装》)

句中的

“我的老天爷”本来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也是指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而在这里其本来的意思已经虚化,仅仅表示一种惊讶、慌张、无可奈何的呼唤和感叹,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叹词。

还有一则笑话:小刚和爸爸一起去划船,小刚不小心落水,在水中边挣扎边喊:“妈呀,救命呀!”爸爸却在船上无动于衷。人们惊奇地问:“那落水的不是你的孩子吗?”“是的。”“那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他说:“他是在喊他的妈妈,管我什么事!”

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笑话当中小刚所喊的“妈呀”并不是对其母亲的呼唤,只是表示一种惊慌、恐怖的感情。我们在口语中常说的“妈呀,吓死我了”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还有些名词本身带有赞叹、喜爱的感情色彩,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实在意义被虚化,只表示喜爱赞叹的感情色彩,变成了叹词。如: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皇帝的新装》) “乖乖”一词在口语中一般是对孩子的亲妮称呼,但在这里却表示一种赞叹的感情,其本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的名词变为叹词。

这类叹词很特殊,因为它们在一般情况下都表现为名词,只有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表示呼唤应答或强烈感情时才虚化了原来的意思,转变了原来的词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区别。

- 7 -

语法之——短语

短语: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一、并列短语: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1)名+名 文化教育 今天或明天 (名词短语) 2)动+动 调查研究 愿意并实行 (动词短语) 3)形+形 光辉灿烂 庄严肃穆 (形容词短语) 4)代+代 我和他 这样那样 (名词短语)

5)数量+数量 四面八方 千秋万代 三斤五两 (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 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 金银铜铁 油烟酱醋

3. 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 (名词+代词) 勤劳、勇敢、不怕苦 (形+形+代)

(一)名词短语

1、概念:以名词为主要成分的短语。 2、类型:

(1)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 山川树木 花鸟草虫 动物和植物 大海和高山 北京和上海 北大和清

(2)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常带“的”) 伟大的祖国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巍峨的昆仑山 成长的岁月 万里长城 诚实青年 我的书包

(3)“的”字短语 我家的 六一公公家的 我的 小王的 我们二完中的

(4)复指短语(在这个短语中,两个名词指的事物或 人完全相同)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同志 今天星期六

(二)动词短语

1、概念:以动词为主要成分的短语。

2、类型 并列关系的动词短语 偏正关系的动词短语 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 “状+动+宾+补”或“状+动+补+宾”

(1)并列关系的动词短语 说说笑笑 打打闹闹 载歌载舞 既哭又笑 哭哭闹闹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