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材料科学基础重点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溶质分布:液、固相内溶质完全混合(平衡凝固)-a; 固相不混合、液相完全混合-b; 固相不混合、液相完全不混合-c; 固相不混合、液相部分混合-d。

(4) 区域熔炼(上述溶质分布规律的应用)

5 成分过冷及其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

(1) 成分过冷:由成分变化与实际温度分布共同决定的过冷。 (2) 形成:界面溶质浓度从高到低-液相线温度从低到高。 (图示:溶质分布曲线-匀晶相图-液相线温度分布曲线-实际温度分布曲线-成分过冷区。)

(3)成分过冷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条件:G/R

(4)成分过冷对生长形态的影响

(正温度梯度下)G越大,成分过冷越大-生长形态:平面状-胞状-树枝状。

第三节 二元共晶相图及合金凝固

共晶转变: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一定成分固相的转变。

共晶相图:具有共晶转变特征的相图。

(液态无限互溶、固态有限互溶或完全不溶,且发生共晶反应。 共晶组织:共晶转变产物。(是两相混合物)

1 相图分析(相图三要素)

(1) 点:纯组元熔点;最大溶解度点;共晶点(是亚共晶、过共晶成分分界点)等。 (2) 线:结晶开始、结束线;溶解度曲线;共晶线等。 (3) 区:3个单相区;3个两相区;1个三相区。 2 合金的平衡结晶及其组织(以Pb-Sn相图为例)

(1) Wsn<19%的合金

① 凝固过程(冷却曲线、相变、组织示意图)。

② 二次相(次生相)的生成:脱溶转变(二次析出或二次再结晶)。 ③ 室温组织(α+βⅡ)及其相对量计算。 (2) 共晶合金

① 凝固过程(冷却曲线、相变、组织示意图)。

② 共晶线上两相的相对量计算。

③ 室温组织(α+β+αⅡ+βⅡ)及其相对量计算。 (3) 亚共晶合金

① 凝固过程(冷却曲线、相变、组织示意图)。 ② 共晶线上两相的相对量计算。 ③ 室温组织(α+βⅡ+(α+β))及其相对量计算。

④ 组织组成物与组织图

组织组成物:组成材料显微组织的各个不同本质和形态的部分。 组织图:用组织组成物填写的相图。

3 不平衡结晶及其组织

(1) 伪共晶

① 伪共晶: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到的完全共晶组织。 ② 形成原因:不平衡结晶。成分位于共晶点附近。 ③ 不平衡组织

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完全共晶组织。 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亚、过共晶组织。(伪共晶区偏移)

(2) 不平衡共晶

① 不平衡共晶:位于共晶线以外成分的合金发生共晶反应而形成的组织。 ② 原因:不平衡结晶。成分位于共晶线以外端点附件。 (3) 离异共晶

① 离异共晶:两相分离的共晶组织。

② 形成原因

平衡条件下,成分位于共晶线上两端点附近。 不平衡条件下,成分位于共晶线外两端点附。 ③ 消除:扩散退火。

4 共晶组织的形成

(1) 共晶体的形成

成分互惠-交替形核 片间搭桥-促进生长

两相交替分布 共晶组织 (2) 共晶体的形态

粗糙-粗糙界面:层片状(一般情况)、棒状、纤维状(一相数量明显少于另一相)

粗糙-平滑界面:具有不规则或复杂组织形态(由于两相微观结构不同)

所需动态过冷度不同,金属相任意长大,另一相在其间隙长大。可得到球状、针状、花朵状、树枝状共晶体。

非金属相与液相成分差别大。形成较大成分过冷,率先长大,形成针状、骨骼状、螺旋状、蜘蛛网状的共晶体。 (3) 初生晶的形态:

金属固溶体:粗糙界面-树枝状;非金属相:平滑界面-规则多面体。

第四节 二元包晶相图

包晶转变:由一个特定成分的固相和液相生成另一个特点成分固相的转变。 包晶相图:具有包晶转变特征的相图。 1 相图分析

点、线、区。

2 平衡结晶过程及其组织

(1) 包晶合金的结晶

结晶过程:包晶线以下,L, α对β过饱和-界面生成β-三相间存在浓度梯度-扩散-β长大-全部转变为β。 室温组织:β或β+αⅡ。 (2) 成分在C-D之间合金的结晶

结晶过程:α剩余;

室温组织:α+β+αⅡ+βⅡ。

3 不平衡结晶及其组织

异常α相导致包晶偏析〔包晶转变要经β扩散。包晶偏析:因包晶转变不能充分进行而导致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异常β相由不平衡包晶转变引起。成分在靠近固相、包晶线以外端点附件。

4 包晶转变的应用

(1) 组织设计:如轴承合金需要的软基体上分布硬质点的组织。 (2) 晶粒细化。

第五节 其它类型的二元相图

自学内容

第六节 铁碳合金相图

一 二元相图的分析和使用

(1) 二元相图中的几何规律

①相邻相区的相数差1(点接触除外)-相区接触法则;

②三相区的形状是一条水平线,其上三点是平衡相的成分点。

③若两个三相区中有2个相同的相,则两水平线之间必是由这两相组成的两相区。 ④单相区边界线的延长线应进入相邻的两相区。

(2) 相图分析步骤

①以稳定的化合物分割相图; ②确定各点、线、区的意义;

③分析具体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变化

注:虚线、点划线的意义-尚未准确确定的数据、磁学转变线、有序-无序转变线。

(3) 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

① 根据相图判断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② 根据相图判断材料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根据液固相线之间的距离X

X越大,成分偏析越严重(因为液固相成分差别大); X越大,流动性越差(因为枝晶发达);

X越大,热裂倾向越大(因为液固两相共存的温区大)。

塑性加工性能:选择具有单相固溶体区的合金。

热处理性能:选择具有固态相变或固溶度变化的合金。

二 铁-碳合金相图 1组元和相

(1)组元:铁-石墨相图:Fe,C;

铁-渗碳体相图:Fe-Fe3C。 相:L, δ, A(γ), F(α), Fe3C(K)。(其定义)

2相图分析 点:16个。

线:两条磁性转变线;三条等温转变线;其余三条线:GS,ES,PQ。 区:5个单相区,7个两相区,3个三相区。 相图标注:相组成物标注的相图。

组织组成物标注的相图。

3 合金分类:工业纯钛(C%<0.0218%)、碳钢(0.02182.11%) 4平衡结晶过程及其组织

(1) 典型合金(7种)的平衡结晶过程、组织变化、室温组织及其相对量计算。 (2) 重要问题:Fe3CⅠ, Fe3CⅡ, Fe3CⅢ 的意义及其最大含量计算。 Ld-Ld`转变。

二次杠杆的应用。 5 含碳量对平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 对平衡组织的影响(随C%提高)

组织:α+Fe3CⅢ Ld`+Fe3CⅠ; 相:α减少,Fe3C增多; Fe3C形态:Fe3CⅢ(薄网状、点状) 共析Fe3C(层片状) Fe3CⅡ(网状) 共晶Fe3C(基体) Fe3CⅠ(粗大片状)。 (2)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强度、硬度升高,塑韧性下降。 (3) 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适合锻造:C%<2.11%,可得到单相组织。 适合铸造:C%~4.3%。,流动性好。 适合冷塑变:C%<0.25%,变形阻力小。 适合热处理:0.0218~2.11,有固态相变。

第七节 相图的热力学解释

图示讲解

第八节 铸锭组织及其控制

1 铸锭组织

(1) 铸锭三区:表层细晶区、柱状晶区、中心等轴晶区。

(2) 组织控制:受浇铸温度、冷却速度、化学成分、变质处理、机械振动与搅拌等

因素影响。

2 铸锭缺陷

(1) 微观偏析 (2) 宏观偏析

正偏析 反偏析 比重偏析 (3) 夹杂与气孔

夹杂:外来夹杂和内生夹杂。 气孔:析出型和反应型。 (4) 缩孔和疏松

形成:凝固时体积缩小-补缩不足-形成缩孔。

分类:集中缩孔(缩孔、缩管)和分散缩孔(疏松,枝晶骨架相遇,封闭液体,造成补缩困难形成。)

第五章 三元相图

第一节 总论

1 三元相图的主要特点

(1) 是立体图形,主要由曲面构成; (2) 可发生四相平衡转变; (3) 一、二、三相区为一空间。

2 成分表示法-成分三角形(等边、等腰、直角三角形)

(1) 已知点确定成分; (2) 已知成分确定点。 3 成分三角形中特殊的点和线

(1) 三个顶点:代表三个纯组元;

(2) 三个边上的点:二元系合金的成分点;

(3) 平行于某条边的直线:其上合金所含由此边对应顶点所代表的组元的含量一定。 (4) 通过某一顶点的直线:其上合金所含由另两个顶点所代表的两组元的比值恒定。 4 平衡转变的类型

(1)共晶转变:L0 T αa+βb+γc; (2)包晶转变:L0+αa+βb T γc; (3) 包共晶转变:L0+αa T βb+γc; 还有偏共晶、共析、包析、包共析转变等。 5 共线法则与杠杆定律

(1) 共线法则:在一定温度下,三元合金两相平衡时,合金的成分点和两个平衡相

的成分点必然位于成分三角形的同一条直线上。(由相率可知,此时系统有一个自由度,表示一个相的成分可以独立改变,另一相的成分随之改变。) (2) 杠杆定律:用法与二元相同。 两条推论

(1) 给定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处于两相平衡时,若其中一个相的成分给定,另一个相

的成分点必然位于已知成分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2) 若两个平衡相的成分点已知,合金的成分点必然位于两个已知成分点的连线上。 6 重心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三元合金三相平衡时,合金的成分点为三个平衡相的成分点组成的三角形的质量重心。(由相率可知,此时系统有一个自由度,温度一定时,三个平衡相的成分是确定的。)

平衡相含量的计算:所计算相的成分点、合金成分点和二者连线的延长线与对边的交点组成一个杠杆。合金成分点为支点。计算方法同杠杆定律。

第二节 三元匀晶相图

1 相图分析

点:Ta, Tb, Tc-三个纯组元的熔点; 面:液相面、固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