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这就是说,身比名和利更重要。名和利只是身外之物,如果因为追逐名利而牺牲身体,那就是舍本求末。庄子认为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把精神从“物累”当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同时,道家主张少私寡欲,知足不争。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庄子以拒绝入相的聘请实践自己人生的信条,追求精神的逍遥自由。

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寓言,庄子说明了如何进入自由的精神境界。只有把工作(宰牛)当作一种体悟道的活动,不以其为一种“必不得已”的谋生手段,摆脱世俗功利层面的纷扰,才能使其成为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所以摆脱功、名、利、禄这些外物对人的役使,而去寻求物中蕴含的本质——道,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待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原作者:刘宁 张彦通)其次,顺应自然,超越道德和生死。自然主义的基本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于人生观的展开之中,道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家主张人性应该复归于自然,人得之于天的自然本性才是他的至正之德。于是,老子要求“见素抱朴”,庄子则

主张“使天下无失其朴”。老庄极力批判儒家人为提倡的道德,因为它容易引发人的虚伪和狡诈。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使人类的心智和道德复归到朴素自然、纯洁无瑕的状态。道家超越道德不是抛弃道德,而是不为道德而道德,追求的是一种没有目的而又自然地合乎目的的更高层次的道德。

人只是天地万物中一个普通的成员。既然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归于毁灭,那么人也应效法自然,过一种自然恬静的生活,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死。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死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两者是紧密相连、互为一体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死生有得邪?皆有所一体”(《庄子·知北游》)。庄子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在他妻子死后,竟能“鼓盆而歌”。在他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他对要厚葬他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知北游》)这对待生死的气概是多么的豁达豪迈啊!正因为有如此气概,老庄才能在乱世中摆脱世俗的束缚,保留一种纯真自然的自我和独立人格。

再次,谦下不争,功成而不居。从“少私寡欲”、“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出发,道家认为在天地万物的发展中谦下不争是保存自己力量的最好方法。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二十

四章》),又说:“江河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因此只有虚心谦下,才能“成其大”,赢得别人的支持,最后成就大业。正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并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人生必须持而有之的“三宝”之一。这里的“不争”并不是消极不作为、隐退之意,而是不乱争、不妄争。

为了消弭人类的私心和勾心斗角,道家站在挽救人类命运的高度,不仅在人生观上提出了谦下不争的原则,而且还主张多予少取,功成而不居。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而不居”(《老子·二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十章》)。在老子看来,“道”生长万物,“可以为天下母”,万物依靠“道”才能生长变化。这些都是自自然然、法尔如是的,没有什么主宰浮沉的神秘力量。所以“道”生长万物是为了让万物更好地成为它们自己,而不是将其据为己有。“道”也不会自恃有功,更不会控制和主宰万物。人应以“道”为楷模,像“道”那样多创造而不思占有,多奉献而不索取,多给予而不求回报。

最后,善待一切,报怨以德。地由于胸怀博大,所以不仅能容纳高山大川、江河湖海,也能容纳草木虫鱼、小石碎沙。由于“人法地”,所以老子主张人应该以大地为榜样,厚德载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老子·四十九章》)。在老子看来,善物与不善之物都是有用的,“故无弃人”、“故无弃物”,人、物尽其所

用。与孔子主张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不同,老子进一步引申出“报怨以德”、“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思想。 三、道家人生智慧的启迪

道家的人生智慧充满着对个体精神的终极关怀,它可以启迪大学生思考自身与天、人、物的关系,进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首先,道家的人生智慧能引领大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获得大全意识。当代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无法摆脱小我烦恼的困扰,是因为缺乏人生的最高指引和终极关怀。道家的人生智慧无疑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道家认为,道法自然,道蕴含万物而又贯通于其中。人只是宇宙本原“道”造化万物的一种十分普通的自然存在,这是给人生的最好定位。大学生只有挺立大宇宙意识,才能使物我一体而无间,将小我融入大化流行、永恒不息的自然活动中。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境界中获得生命的终极安顿,达到“齐死生,同人我”的“至人”境界。这样,大学生就能以深邃的思想洞察人间百态,以仁爱或“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自然和他人,不再把他人他物看作单纯的对象或事物,而是把他们看作和自己一样具有主体性的东西。由于人生层次处于高远的境界之中,大学生就会变得坚定且充实,就不会为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坎坷而垂头丧气,也不会产生类似于功名利禄的得失之患,更不会由于“小我”之褊狭而遮蔽对崇高“大全”的向往与追求。大学生在这样高远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凡事自自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