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试真题中内答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试真题中内答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血亏气耗 , 渐而导致心脾气血两虚 ; 或因素体虚弱 , 或久病之人 , 肾阴耗伤 , 不能上奉于心 ,水不济火 , 则心 阳独亢 ; 或心火内积 , 不能下交于肾 , 心肾失交 , 心火亢盛 , 热扰神明而致不寐 。正如《 灵枢· 脉 度》 所说 :“气并相还 , 则为濡目 , 气不荣则目不合 。” 《内经》 中还特别 强调了老年人夜不寐亦属于气血虚衰 。 《 灵枢· 营卫生 会》:“壮者之气血盛 , 其肌肉滑 , 气道通 , 营卫之气不失其常 , 故昼精而夜瞑 。 老者之气血 虚 , 其肌肉枯 , 气道涩 , 五脏之气相博 ,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 伐 , 故昼不精 , 夜不瞑 。” 老年人年迈血少 , 引起心血不足 , 心失所养 , 心神不安而不寐 。 火热扰心 肝者 , 将军之官 , 虑出焉。肝舍魂 , 魂为神之度 , 以血为基础 , 主谋虑决策 , 情志所伤 , 肝失条达 , 气郁不舒 , 郁 而化火 , 肝火上炎 ; 或日久阴虚阳亢 , 肝藏魂功能异常 , 致惊骇多梦或精神抑郁而不寐。正如《素 问· 刺论》 所说 :“ 肝热病 者 … … 热争则狂言及惊 , 胁满痛 , 手足躁 , 不得安卧 。

2004-1.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有哪些?如何理解“胃不合则卧不安”?

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每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不寐病证。

病机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阴阳气血之来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神得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肝郁化火,或痰热内扰,神不安宅者以实证为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由心胆气虚,或由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神不安宁,多属虚证,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不安。如《类证治裁·不寐》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可见,心脾不足造成血虚,会导致不寐。

2003-6.运用《内经》的阴阳营卫的观点,阐述寤寐的生理、病理。

寤寐的生理:《 内经》 认为 , 人之寤寐 , 与卫气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卫气是阳气的 一种 , 卫气行于阳则阳经气盛主动 , 神出于舍则寤 ; 卫气行于阴则阴经气盛主静 ,

神入于舍则寐 。 《灵 枢· 卫气行》 中 阐明了卫气的运行 规律“ 阳主昼 , 阴主夜 。 故卫气之行 ,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于身 , 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藏 。” 说 明卫气昼夜运行 , 有阴分阳分之别。阳分主昼 , 阴分主夜 , 各运行二十五周 。《 灵枢· 口问》 提出 : “卫气昼日行于阳 , 夜半则行于阴 。 阴者主夜 , 夜 者卧 , … … 阳气尽 ,阴气盛 , 则目瞑 ;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灵枢· 大惑 论》 中亦曰 : “夫卫气 , 昼日 于阳 , 夜 行于阴 , 故 阳气尽则 卧 , 阴气尽则寤 。” 又《 灵枢· 营卫生 会》 : “ 卫气行 于阴二十五 度 , 行于阳二十五 度 , 分为 昼夜 。 故气 至阳 而起 , 至 阴而 止 。” 由此可见白天卫气运行于阳经 , 人体阳气 盛于外 , 人寤而活动 ,夜间卫气入于内 , 运行于 阴经 和五脏 , 人 则寐 而休息 。 通过卫气昼夜运行变化的规律 , 人体出现寐 、 寤的不同生理活动。

病理:《 内 经》认为睡 眠的好坏 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及阴阳盛衰有密切关系。正如《灵 枢· 大惑论》 : “ 卫气不得入于阴 , 常留于阳 , 留 阳则阳气满 , 阳气满则阳跷盛 ,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 故目不瞑矣 。” 又言: 夫卫气者 , 昼日常行于阳 , 夜行于阴 , 故阳气尽则卧 … … 。” 非常精要地指出 了卫气出于阳 、 入于阴与“ 寤、寐” 的关系 。又如《 灵枢·寒热病》 : “阴跷阳跷 , 阴阳相交 , 阳阴 , 阴出阳 , 交于目内 眦 , 阳气盛则 目 , 阴气盛 则瞑目 。” 《灵枢·营卫生会》 指出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 , 行于阳二十五度 , 分为昼夜 。 故至阳而起 , 至阴而止 。”《灵枢· 口问》亦曰 :“卫气昼日行于阳 , 夜半则行于阴。 阴者主夜, 夜者卧 , … …阳气尽 , 阴气 盛 , 则目瞑 ;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之下 , 卫气昼行于阳经 , 阳气盛则人醒 ; 夜行于阴经 , 阴气盛则入睡 。 另外 , 《景岳全书· 杂证谟· 不寐》 中有云 : “ 盖心藏神 , 为阳气之宅也 , 卫主气 , 司阳气之化也 。 凡卫气入阴则静 , 静则寐 , 正以阳有所归 , 故神安而寐也 。” 从中可以看出 , 营卫的盛衰和运行的异常都可以导致失眠症状的发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失眠与卫气运行失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003-7.古代文献对脑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内经》“心主神明“理论, 又将人体的感觉、视觉、 听觉和语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脑紧密相连, 记载了脑主视听的现象 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 说: 头者, 精明之府;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并认为志意和脑髓有关, 如《素 调经论》6说: 志意通内连骨髓。明代李 时珍提出 脑为元神之府, 开辟了脑神学说的先河。王清任提出 人之记性不在心, 而在脑, 这是 对心主神明理论的否定, 他把记忆、视听 嗅觉及语言等高级神经活动统归于脑, 这在中医学史上很有创见性。

2008-4.癫狂“移情易性”治疗要点。

移情易性等精神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癫狂的有效方法,如防止环境的恶性刺激,保持光线明亮,这对保持患者智力,活跃情绪,增加社会接触和消除被隔离感有益。勤更衣着,鼓励拜会亲友、谈心、读报、听收音机或看轻松娱乐性电视。病房布置家庭化,以免医院的白色标志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对患者治疗和恢复十分有益。

2007-8、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 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 主要表现有记忆障碍 、 认知缺损 、人格改变 、情感障碍 、 定向力丧失以及行为异常 、 日 常社交及生活能力低下等 。

病因: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 也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 , 其中精神紧张 、抑郁是其最常见的原因 。 情志致病首先伤脑 , 致脑神紊乱 , 后损及于脏 , 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 气血运行失常。

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是指不健康的生活行为 , 主要有高盐饮食 、致胖行为 、 吸烟 、 酗酒 、劳逸失度等 。

髓海不足痰 、浊(水湿)、瘀血等蒙蔽(阻)脑窍玄府郁阻刘完素《素问 玄机原病式》谓 : “ 玄府者 , 谓玄微府也 , 然玄府者 , 无物不有 , 人之脏腑 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 至于世之万物 , 尽皆有之 ,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 也 。 人之眼 、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 , 皆升降出 入之通利也 , 有所闭塞 ,不能为用也 。” 认为玄府为遍布人体内 各处的一种微细结构 , 神、识等功能与 玄府通闭有关系 。脏腑功 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 , 则气血津液升

降出入的通道不畅 , 其化生、运行、输布异常 , 内生风、火、湿 、热诸邪 , 血瘀、痰浊、水饮、浊毒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

2011-2、何谓痴呆?与健忘、郁证、脏躁鉴别。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1.痴呆与郁证

痴呆的神志异常需与郁证中的脏躁相鉴别。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多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且无智能、人格、情感方面的变化。而痴呆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且病程迁延,其心神失常症状不能自行缓解,并伴有明显的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甚至人格情感的变化。

2.痴呆与健忘

健忘是以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而痴呆则以神情呆滞,或神志恍惚,告知不晓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痴呆根本不晓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却易忘,且健忘不伴有智能减退、神情呆钝。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

2003-5.何谓“厥证”?《内经》如何论述的?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2014-6、厥证如何与眩晕,中风,痫证相鉴别?

1.厥证与眩晕

眩晕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与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迥然有别。 2.厥证与中风

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3.厥证与痫病

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病情重者,虽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厥证之昏倒,仅表现为四肢厥冷,无叫吼、吐沫、抽搐等症。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2014-1、试述“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在心系疾病发病中的意义.

脉痹一词,始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 夏遇此者为脉痹。又曰:“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认识脉痹应抓住这一主要病机。“心主身 之血脉”,血液的生成依赖心的“赤化”,血液的运行依靠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 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的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 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故心气不足,营卫失调,营不循脉道,卫不御外,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