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试真题中内答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试真题中内答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04-5.请简述心悸与怔忡、奔豚、卑蝶的鉴别。

1.惊悸与怔忡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2013-1.试述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欲脱证、水气凌心证的基本病机,各自症状特点及治法。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兼气血瘀滞。

心悸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可表现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虚胆怯,气阴两虚等证。病久阳虚者则表现为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甚或水饮凌心之证;阴虚血亏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可出现阴阳俱损之候。若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等危候。

1.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心怯神伤,心神不能自主多梦易醒,恶闻声响—心主神志,心脏功能失常,心不藏神,心神不宁 食少纳呆—脾气亏虚,健运失职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心胆气虚之征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丹加减 本方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

常用药——人参、茯苓—益气养心—山药、白术、黄芪(党参、太子参) 远志、石菖蒲、茯神—安神定志—酸枣仁、柏子仁

龙齿—重镇安神—磁石、琥珀粉 2.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久病体虚,损伤心阳,或胸中阳气不足,日久损及心阳,以致心失温养 胸闷气短—胸中阳气不足, 动则尤甚—动则气耗,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心阳不足,鼓动无力 证机概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适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盗汗等症 后方益心气,温心阳,适用于心悸气短、形寒肢冷等症 常用药——桂枝、附子—温补心阳 人参、黄芪—益气助阳

麦冬、枸杞子—滋阴(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炙甘草—益气养心 5.水饮凌心证

症状——心悸—水饮上干、犯凌心,心阳被抑

眩晕,胸闷痞满—饮停于中,清阳不升,气机阻滞 恶心呕吐,流涎—饮邪上逆

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水为阴邪,赖阳气以化,阳虚则不 能化水,水邪内停 形寒肢冷—阳虚不能达于四肢,充于肌表

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阳虚水盛之象 病机概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本方通阳利水,适用于痰饮为患,胸胁支满 心悸目眩等症 常用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 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

人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助阳 远志、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 加减——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肺气不宣,肺有水湿:咳喘、胸闷—杏仁、前胡、桔梗,葶苈,五加皮、防己 兼淤血—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益母草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尿少浮肿) —用真武汤加猪苓、泽泻、五加皮、葶苈子、防己 临证备要——本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而伴有浮肿、尿少、夜间阵发 性咳嗽或端坐呼吸等患者,治应温阳利水。对病情危重者,可应 用独参

2005-2、心动悸、脉结代、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室颤,请写出可能出现的中医证型,治方药。可使用哪些抗心率失常的中药,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可反复大量应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15g 麦冬12g 黄芪12 g 炙甘草9g 生地12g 五味子10g 阿胶10g(烊)大枣3枚 酸枣仁10 g 丹参10g 红花10g。水煎服,日1剂。功用:益气养阴,养血安神。

2.定心汤 龙眼肉30 g 酸枣仁15 g 山茱萸15g 柏子仁12g 生龙骨12g 生牡

蛎12g 乳香3g 没药3g。水煎服,日1剂。功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3.三参汤 苦参20 g 丹参15 g 党参20g 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功用:益气活血安神。

药理:苦参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黄酮类、甾醇、氨基酸等,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有关。丹参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其作用主要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功能,同时还能抗凝,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并能扩张周围血管而降血压,另外还有镇静、镇痛作用。党参主要成分为皂甙、糖类及微量生物碱,具有生高红、白细胞,升高血糖,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心肌兴奋性,扩张周围血管而降压等作用。大枣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增加血清蛋白,同时具有营养心肌细胞的作用。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1.复脉散 肉桂1.5g 人参2g 三七2g 沉香2g 阿胶5.5g 北五加皮0.5g 大黄0.5g 朱砂0.5 g 珍珠0,5g 川贝3g 元胡5 g 琥珀粉1g.研粉,每剂含生药24克,每日8g,3次冲服,治疗1-4周.温阳复脉,宁心安神.

2.重镇安神方 生龙牡(先煎)各24g 首乌藤24 g 鸡血藤24g 紫石英(先煎)18g 紫贝齿(先煎)18g 当归18 g 炒枣仁12g 远志12 g 柏子仁20g 合欢皮20 g 炙百合20g 丹参15g 琥珀粉3g(冲)朱砂1g(冲)水煎服,日1剂。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3.宁心复律汤 人参9g(另煎)麦冬5g五味子9 g 桂枝6-9 g 赤白芍各6-9 g 丹参30g 甘草9 g 生龙牡各25g(先煎) 琥珀粉6-9g(冲)。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双补气阴,调和阴阳,活血通络,安神定悸,通调血脉,调整心率。

2013-9.试从《内经》形神一体观谈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形神合一”其独特的思想内涵逐渐为人们所识, 过度的焦虑、 恐惧、 怨恨以及其他心理和精神紧张等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渐受关注, 中医形神理论指导下研究心悸的发生发展对于心悸理论研究的加深以及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帝内经》 最早从医学的角度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 这一观点, 强调的是形与神的辩证关系。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 《灵枢·天年》 曰: “血气已和, 荣卫已通, 五藏已成,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 乃成为人 ”。《灵枢 · 邪容 》 曾言: “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灵枢 》 说: “心藏脉, 脉舍神” ,“血者, 神气也” , “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 可见心 、 血脉与神密切相关, 因此,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必然引起神志改变。《灵枢 · 本神第八 》 曰: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 心悸发病可神伤及形, 或由形伤及神, 或形神俱伤, 外因可致心气怯弱或心血不足, 或心劳脾伤, 使心神不能自主; 内因主因他脏阴亏, 触犯心君, 虚火内生, 扰及心神而致病, 如因脾肾阳虚, 水

液停聚,上犯心阳 ,心脉痹阻,可发为本病 。纵观历代医家对心悸的治疗, 不外乎形神两方面的调补, 在形治基础上,注重安心宁神。 《难经》: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 ”,如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 》 收录了大量的治病方药如远志汤 、 大定心汤等, 在针对气血阴阳调治的基础上, 还涉及很多安神定志药物的应用:如人参 、 甘草 、 茯神 、 远志 、 酸枣仁 、 桂心 、 龙骨 、 牡蛎 、 柏子仁等 。 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 有十味温胆汤, 在治疗胆胃不和 、 痰热内扰的温胆汤的基础上, 减清胆和胃的竹茹, 加入益气养血 、 宁心安神之人参、熟地、五味子 、 酸枣仁 、远志而成, 具有化痰宁心 、 补养心神之效,用于治疗心胆虚怯 、痰热扰心之短气悸乏 。 明 · 龚廷贤《万病回春 》 对于惊悸治疗见解精辟, 对于血虚者,选用养血安神汤 、 安神镇惊丸养心以清火。 现代医学实践证明 , 心悸诊疗在辨明气血阴阳变化做针对性的治疗, 尤以安神为要, 很多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除了针对“形变 ” 相应治疗以外, 注重形神相互结合统一, 尤其是注重神变产生的影响 。可通过调节阴阳以安神治疗阴阳失调, 气血失和, 心神失守之心悸,肝风内动密切相关的心悸以调和心肝为基, 重镇安神, 重用柏子仁 。温振心阳来安神定悸, 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此外, 安神法的应用有助于心悸的诊疗,方剂中加内加龙齿等安神质品疗效显著。

2015-6.参松养心胶囊、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在组成配伍适应证上的不同?

参松养心胶囊:组成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酸枣仁(炒)、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味子、龙骨。功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

朱砂安神丸:以朱砂为君药镇心安神,泄心火,黄连为臣药除烦热,生地当归为佐滋阴养血,顾其虚,甘草调和,护其中。功效:镇心安神,泻火养阴。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重镇安神配伍清心泻火,清心力强,重镇安神配合滋阴养血,泄泻同用,标本兼治。但以治标为主,适合心悸失眠兼有胸中懊恼,烦热,口舌生疮,舌红,脉细数者。

柏子养心丸:组成: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制远志、酸枣仁、肉桂、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朱砂。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方中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黄芪、党参益气生血,配以当归补血润燥;川芎行气活血;茯苓、远志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朱砂镇心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以助补气生阴之力;肉桂温里散寒;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补气,养血,安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