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诗歌抒情方式一览表

抒情方式 说明 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助于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与抒怀合二为一。 示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赏析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①“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台 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用典有时增加了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有时则是为了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5 -

诗歌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修辞手法 说明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借用相关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 示例 望洞庭(刘禹锡) ……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诗歌巧妙地以 “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 借代 如梦令(李清照) ……试问卷帘人,却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道海棠依旧。“知否,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知否?应是绿肥红盛和花的凋零。 瘦。” “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景中含情,渲染出游子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郁闷悲苦。 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点出人物和地点,一幅充满春意和乡野情趣的画面跃然纸上。 夸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有感(陆游) 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特征,有更突出、更鲜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又分为拟人和拟物。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天沙净·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对偶 比拟 列锦 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清明(杜牧)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借问酒家何处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回味。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反问 题乌江亭(王安石)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百战疲劳壮士哀,中调了历史之必然。 原一败势难回。江东- 6 -

情。 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诗歌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说明 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竹枝词(刘禹锡)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隐语,写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 诗歌常用表达技巧一览表 双关 表达技巧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衬托 甲的特点或特质更烘托 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对比 或情形作对照,互相对照 比较。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表 起联想的具体形象,现 象征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手 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法 和感情。 起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联想 想象 赏析 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边,人道是、三国周郎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赤壁。”(苏轼《念奴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娇 · 赤壁怀古》) 心中的主要地位。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鸪飞。”(李白《越中览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诗人古》) 深沉的历史思考。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青山似欲留人住,百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登崖州城作》) 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雎鸟一声声的互相和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关雎》 思。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剪刀。”(贺知章《咏柳》) 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青螺。”(刘禹锡的《望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洞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立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示例 渲染 白描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虚实 想象的景事互相映结合 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有花有人,实景空余桃花,以虚- 7 -

感情。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衬实,意境凄美。 动静 结合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第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 结合 前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后两句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显示出作者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成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节 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细 描写 匆说不尽,行人发又开地描绘人或事。 封。”(张籍《秋思》)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