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

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2、燥易伤肺。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热邪

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热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3、火热易伤风动血。“生

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5、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

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风、寒、湿、燥、暑、热、又称‘六邪’)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是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寒、湿、燥、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为百病之长,它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兼其它邪气同病。平时常把六淫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叫作伤风或冒风。因此,为了抵御和避免风邪的侵袭,需要加强卫表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腠理固密以御风邪的侵袭。例如经常参加室外锻炼;老年人、体质较差的人员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等等都是加强卫外能力的好办法。 此外,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如风疹块(寻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风邪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六淫致病的特点 1.外感性

一是指病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 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期多见表证。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等。

3.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表寒证可入里化热形成里热证。 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人的体质不同; 二是治疗不当。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致病引起外风病。风邪致病一年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见。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

位 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 风在自然界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动摇、震颤的症状。如临床上常见的因受外伤,再感受风邪,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 长,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存两个含义,

一是指风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六淫中的其他五气多依附于风侵袭人体而发病,所以古人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二是指风邪致病广泛,风邪极易侵犯人体,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 (二) 寒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寒邪多见于冬季。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凝,凝结;滞,阻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 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