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100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课改100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养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校本培训有五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训;三是区域民俗文化、历史遗产的培训;四是学科事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五是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培训课程建构有五大模块:(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4)现代教育技术(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077问:为什么要建立校本教材研究制度?

答:1.校本课程的编写是顺应当前基础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当前我国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新举措。与国际教育的逐步接轨是这次新课改的主要目标,能否适于目前教育发展的规律,能否适于我国不同发展地区的需要,还有待于因地制宜,在具体实践中得以检验。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刻领会课改新观念,新精神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使其进一步“本土化”。

2.未来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新课改呼唤多元化教材。“一专多能”将是未来社会竞争的热点,小学是塑造未来人才素养的奠基阶段,小学多元化课程是塑造多元化人才的主要阵地,我们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未来的一切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宫,专家型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校园环境等先进的教育资源,乘新课改之东风,大胆创新,逐步从班级授课制走向自主活动课,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发展空间,发掘每个孩子的个性潜能,满足所有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投期所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真正达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目的。

3.课程本土化,教材亦应本土化,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理性体例。目前,有关活动课教材和案例如雨后春笋般在新课改的沐浴下层出不穷,但由于各地孩子的生活感受有别,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教师的方法运用也理应有所不同,何况尚没有系统化的教材问世。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我们实施多元化课改迈出的重要一步。

078问:怎样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答: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全新的开发)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具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应从“一个最终目标、三个立足点”方面来理解。

一个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个立足点: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 079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编写教材? 答:《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暂行办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具体说来,教材编写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团结协作。

(2)能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

(3)主要编写人员具有相应学科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的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4)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熟悉教材编写的一般规律和编写业务,文字表达能力强。 (5)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工作。

理论上讲是谁都可以编教材,在机会上人人平等,这为教材多样化开辟了道路。但是必须符合教材编写条件的人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教材编写资格认定是保证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关口。

为了保证公正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暂行办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全国和省级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委员和审查委员,在被聘期间不得担任教材编写人员。此外,包括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如果涉及教材编写,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相应的要求。国家在原则上不鼓励校本课程开发也编写学生用的教材,而主张开发教师用的课程方案。

080问: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

答: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

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先对课、学科、课程等概念作一下区分。“课”“学科”只是“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我们不能说“课程”就是“课”和“学科”,但“课程”要落到实处,确实离不开“课”或“学科”等形式。如果要使“课”和“学科”具有“课程”意义,就必须确立课、学科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立这些课、学科自身的合理结构以及与其他课、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课、学科如果不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特点联系起来,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等联系起来,就很难说它具有课程的意义。因此,原来那些随意性很强、无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特别是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还不能说是校本课程;相反,那些由学校经过一定的合理性论证和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就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可以归入校本课程。

要使中小学开设的活动课、选修课以及兴趣小组活动成为校本课程,必须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作为一个课程整体结构来考虑,但不能把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学校整体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

081问: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 答: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 9

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

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082问:为什么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答:要理解校本课程,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宽泛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正常的。但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所以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083问: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的程序是什么?

答: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084问:二期课改下的教师教案有什么特点?

答:教师课堂教学案例撰写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分析其本质特征,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

案例背景一般简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等。案例背景一般内容不宜过长,有时可以是几句简要的引言,只要提纲挈领地说清楚就行。

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具体的描述形式可以是一连串问答式的对话,也可以用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进行故事化叙述。案例描述不能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面对的问题,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适当调整与改编,以更好地围绕主题并凸显问题的焦点。

案例分析是教学案例的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对描述的情景谈一些自己的思考或用理论进行阐释,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具体撰写时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并非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过程——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并不是非常重视课后的教案书写。在二期课改中,正因为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以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模式展开,故而这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085问:教师教案研究的重心在什么地方?

答:教学案例研究的形式,根据研究的范围、研究问题的大小等,主要可以分为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等。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一般是针对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是针对教学中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分析,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无论哪种案例研究形式一般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这个主题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具体可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确定主题——如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中的提问行为、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确定主题——如问题解决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性活动等。另外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角度都可以确定研究主题。

086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策略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状态、教师教学内容的理想传授、师生最佳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最佳的评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策略。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

一、激起学生认知动因的策略: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参与,但事实上,学生的学习也有“假学”与真学之别。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状态,至少应从下列方面改进自己的策略。1、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师生的“互动”作用。2、以实际行动为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二、组织学生认知内容的策略:学生头脑里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追求最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学习方式。对此,下列策略值得注意。1、有步骤地提高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结构化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过于严谨、刻板反而会成为学习的障碍。2、组织最佳的有序累积过程,要注重知识的衔接,采取以旧引新,训练讲究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地向“最近的发展区域”靠拢。

三、安排学生认知方法的策略:学习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与进行行为实践的习相结合的活动。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条件下,教师的教学策略要注意:1、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2、实现最佳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接受式与活动式的互相补充、合理结合。我们的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也要从提高自主性过渡到适

度自主,再过渡到基本自主。

四、利用学生认知结果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学针对性差,以致造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实际上,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控制必须依赖于反馈策略。1、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2、要改善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以鼓励积极性为主,尽量使学生经常去领悟进步的程度,达到内部的强化。

087问: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教师在设计、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采取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的方法。

(2)可接受原则。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

(3)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标本、图表、音像和微机等各种现代化媒体,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减少认知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更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内容。

(4)目标性原则。学习目标是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地确定各种层次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单元(模块、项目、阶段)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对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控制,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并对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检测和评价。

(5)实践性原则。教师要围绕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生产实际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组织教学,并按照专业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活实际补充教材,选择教法。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场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生不仅具备在模拟工作环境中的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

(6)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既要根据学生的共性特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做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7)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组织并指导学生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服务、科技推广、技术应用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088问:什么是课堂教学风格? 答:课堂教学风格是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具体来讲,课堂教学风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教学的艺术性,指教学过程中技能、技巧的运用恰到好处,体现着一种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充满着艺术感染力; 二是教学的创造性,指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具有独特性,与一般教师有所不同,是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三是教学的有效性,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而言,该方式的运用是行之有效的; 四是心理品质的稳定性,是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一贯坚持与追求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体现着教师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鲜明的个性色彩以及对这种教学风格建立起的高度的自信。

课堂教学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理智型。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

二、情感型。这种教学风格的表现是,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

三、幽默型。这类教学风格所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间,给人以思考和警醒。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这是一种值得着力陶铸和追求的教学风格。

四、技巧型。这类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着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丝毫不带有雕琢的痕迹。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就像一种设计好的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所实施和追求的一种境界。

五、自然型。这种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

089问:什么是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什么? 答: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Fred Percival和Henry Ellington在《教育技术手册》一书中把教育技术分为更加具体的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一是硬件,指技术设备和相应教学系统;二是软件,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三是潜件,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美国教育传播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明确概括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三个基本属性:

(1)教育技术是应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其宗旨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10

(2)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 有形技术指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把物化形态的技术应用于教育,借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无形技术主要指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传 播学等方面的成果以优化教育过程的技术。

(3)教育技术依靠开发、利用所有学习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资源分为讯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这些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专门为了学习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资源,例如教师、课本、教学电视、计算机课件、粉笔板、投影器、教室、操场、讲授、课堂讨论等,另一个方面是现实世界中原有的可被利用的资源,例如各行各业的专家、报刊、影视、展览、博物馆、生产现场、游戏、竞赛等。

由于对“现代”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指现在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教育技术,这种理解强调对传统的革新;另一种指现在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它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由于第二种提法的范围比第一种广泛,本文把第一种称为狭义理解,把第二种称为广义理解。我们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从广义上理解呢,还是狭义理解呢?对此,我国专家作出了如下解释:

解释1: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解释2:教育技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包括教育系统的所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仅涉及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有关的内容。

解释3: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学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近一二十年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解释4: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 益最优化为目的。

解释5: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090问:为什么说学会交往是二期课改面临的新主题?

答:交往是人的天性,人天生需要彼此间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人毕竟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生命。然而,人交往的天性在后天的环境中,有可能被压抑或扭曲,或者由于交往机会缺乏而不能得以充分展现。

学会交往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外在社会中,还是学校教育内部,指导人们行为取向的要么是整体主义(或称集体主义)要么是个人主义,而后者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不论是整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都没有观照到人与人交互共生的生存状态。只有通过交往才能真正形成人的社会性,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使个人突破自我狭隘的小圈子,使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真正地融为一体,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体验并形成自己的个性。

学会交往的核心是学会相互理解与沟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除自我中心达到彼此理解与交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深层的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相互间交往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要积极创设学生间进行交往的情境。交往主要通过对话而达成,这就要求参与对话者一方面要善于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真正理解对方,对于学生而言,这两方面都要给以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彼此间进行充分地交往,要经常组织学生间展开讨论、辩论与合作,以促进相互间的理解、沟通与共识。要使学生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课堂外部,而应使之进入课堂之中,既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减少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而更多的是教师与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互动,由此而减少了学生相互间进行交往的机会。

要想使学生学会交往,首先要求教师也要学会交往,尤其是学会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地理解与沟通,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任意改造的,也不是把学生看成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要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真正地理解学生,要能与学生平等地展开对话,平等地进行交往。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展开对话的过程,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对话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坦诚、平等与善解人意。

正如哈贝玛斯所倡导,人类应进入一个交往理性的时代。教育在其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091问:为什么说教育科研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答: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面临着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四大趋势的挑战。不仅从人才质量规格上,而且从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已经是时代的呼唤。每一个教师都要把握新的质量标准,都应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的精髓,都应掌握新的方法和手段。总之,社会进步要求提高教师劳动的科技含量,要求教育工作者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改造教育的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力量。

092问:如何选择教研课题?

答: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说来,选择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课题的选择有三个来源:一是接受上级下达的纵向来

源的课题或有关单位委托的横向来源的课题,教师在选择这类课题时,要避免盲目性,克服动摇性,提高自觉性,明确目的性,以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自己又有能力完成的课题优先。二是从教育理论文选中寻找课题。这就要求进行文献检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教育科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弃我取,拾遗补漏”。三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课题。这就要求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情况中发现问题,从表面平静的现实中看到矛盾,能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不敢做,敢于入“冷门”,辟“蹊径”。一般说来,最经常、最大量的科研来自第三类课题的研究。教育科研从身边做起,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改革者的共识。

093问: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案书写中如何正确表述自己的教学目标?

答: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例如:

·结果性目标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2)技能

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

094问:二期课改下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有没有固定的格式?

答:理论上说应该是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为了便于我们广大教师能尽快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还是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供大家参考的。这个格式如下:

(一)课题 课型 (二)教学目标定位 1、 知识能力培养目标。 2、 学习方法指导目标。

3、 学习兴趣培养目标,情感教育目标。 (三)教学重点设想

1、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2、 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方法。

3、 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引导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

(五)教学过程设计(应具体展示教与学双方的基本活动) (六)课堂教学效果测试评估方法(附测试题) (七)自我评价

1、 本方案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2、 本方案的主要特点或特色。

095问:怎样正确看待“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当前,对“五育”及其相互关系基本上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一是把教育目标中的理论分类与课程设置的学科分类混淆起来,并由此将“五育”与学科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数学、物理、语言等是智育,思想品德、党团员活动是德育,音美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这种把“五育”分割开来的错误根源在于把理论思维中的抽象范畴实体化了;其二是把“五育”并列起来,同时也就是割裂开来。“五育”是对教育目标进行理论研究时的科学抽象,因而不能并列地阐述“五育”的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只有在从抽象到思维中的具体综合过程中,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五育”的关系。尤其是需要指出“五育”不属于同一层次,而分别属于心理发展、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三个不同的抽象层次。后一层次内包含了前一层次的内容,又综合了本层次的新内容。

遵循从抽象到思维中具体的理论方法论,可以看到,教育目标的第一层是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抽象层次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

11

智育、德育和美育。当把心理发育的目标同其生理基础联系在一起考察时,就进入了教育目标的第二层次,这就是体育。与前二个层次的教

育目标相比较,更具体、更现实,不仅是前四育的综合,而且是将前四育中培养、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在个体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的最基本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第三层次。

096问:课程改革需要家长做些什么? 答:(1)课改是一件新事,家长要认真从学校那里,了解学校课改的情况,到教室里看一看教师怎样使用新教材,学生怎样学习新教材。

(2)家长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视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孩子自主发展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要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欣赏,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力,少一些训斥,少一些替代。 (4)家长要积极参与实验教材的选取,帮助挖掘社区内课程改革需要的资源,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

097问:教师搞科研应如何收集资料?

答: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走科研兴教之路,是我们迎接新课程改革最佳选择。

教师搞科研,最关键的是对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各种教学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途径)来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

一、 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查阅资料。计算机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信息传递快,在网上可以查找与自己科研有关的材料和信息,了解国内外新动态,为科研提供最大量的、新鲜的理论事实依据。

二、 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海图书馆藏书量很多,种类比较齐全,可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在本校的图书馆、资料室中,也有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

三、 对报纸、期刊杂志上有关的文章进行剪贴、归类整理。这种做法不但便于资料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使报纸、期刊杂志充分发挥了作用。

四、 从能够接触到的同行、专家等人士那里借阅、复印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并及时购买新出版的有关书籍。借阅、复印他们的有关资料,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更准确的把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动态。

五、 与不同岗位上的教师联手,搜集有关的第一手资料。这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研究视点,也可以使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更科学、更合理。

另外,收集资料必须全面、客观,要注重收集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要及时地整理、归类,写明出处、页码,以便于今后在书写论文时核查。总之,科研资料的收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决不能依赖一时的行为来应付。

098问: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是如何定位的? 答:(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职业学校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懂得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本专业或学科系统、深厚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相关学科或专业知识,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能力以及科研、教改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善于吸收新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水平,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文化课教师应具备本学科大学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明确培养目标,熟悉所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任教班级(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教学中注意与专业课相沟通。

(4)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大学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应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技术,努力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对口企业和部门,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了解新知识和信息,补充教学内容。实习指导教师还应具备实验仪器和实习设备使用维护和维修能力,熟知本专业岗位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并运用到实习指导中去。

(5)教师应积极承担教学的各项工作。教学工作量一般为平均每周12~16课时。教师应认真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6)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注重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参与课程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要不断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并针对专业与学科教学需要,积极开发现代教学媒体和课件。

(7)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更新,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099问:为学生终身发展,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在以后几十年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的总体解决能力,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本追求,是我们要给学生奠基的重要内容。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要:

一、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我们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德育是一种人文关怀。人生在世,第一要义是要学会做人。成才必先成人,不学会做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求生存,必须要学会学习。我们正在进入信息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日新月异,成倍翻升。短短几年学校生活,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能掌握所有知识,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要发展,应该要学会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精神,新世

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100问:二期课改精神简单可概括为几句话? 答::二期课改精神简单可概括以下八问八答:

1、学校是什么?是学生发展的空间。

2、教学是什么?是学生发展的平台;在教与学的矛盾中,从学的角度看,学生一方是主体;一切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师生平等的对话与沟通;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发展来体现。

3、学生是什么?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生命;是不断建构的建构者。 4、 教师是什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5、 课程是什么?是生活、社会、自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的一切经验(包括新的、未来的)。

6、 课堂教学是什么?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空间,是师生对话、互动的发展平台;课堂教学的秩序,应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 7、 新课改的重点是什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主要的教师角色的转换、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8、 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