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2、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不同社会、不现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

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

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者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

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稳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

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会的效益来衡量。

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② 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③ 具有独立个性

2、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

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

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9、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0、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A、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

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C、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二是流生增长倾向。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 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第四章,最主要还是要看书。因为这章好容量出灵活要发挥的题目。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

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① 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②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③ 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獐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①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4、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③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因为我国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我

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小学教育做起,一定要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加强教

理,增加教育经费,这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有可靠的保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燕尾服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教第六章 课程 (重要章节)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2、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3、教材:是各门学频木咛迥谌荨?p>

4、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5、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8、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

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

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9、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 ①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 ②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③ 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④ 重视个别差异 10、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 ②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④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1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 1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所表现的特点: 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

14、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 15、教科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